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大量进入房地产权投资。在投资人看来,仅依靠“区位”因素加上投资并不能确保高额回报,对房地产资产进行经营管理的技能成为了获取投资收益的重要保障。
园区资产管理,是在常规的楼宇租售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手段,如数据沉淀、户型优化、装修改造、绩效监控、资产分析等,使园区的综合价值与品牌形象稳步提升,达到所管资产的保值增值效应。
在我国,园区资产管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物管时代(2014年以前)
在2014年以前,市场上的园区多以散售为主。
园区开发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而重资产必定要高周转来支撑。持有资产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沉淀,不能快速周转用于滚动投资;项目还会挂有大额的经营性贷款,会提高企业的负债率,这是开发商不能承受的。
另一方面,彼时园区的退出方式极为单一。由于当时金融市场尚不健全,投资性房地产缺乏权益投资人,靠卖股权(引入权益性投资人)、基金或通过权益性金融产品(REITs)退出几无可能。至于整体出售,由于大买家极少,基本没有开发商会彻底从头到尾都抱定一个整售的策略,而是选择两条腿走路:能碰到整售的买家最好,如果不行(大概率),就果断散售。
最典型的就是潘石屹的SOHO中国(00410),SOHO中国最早将核心地段的写字楼和商铺分拆,卖给煤炭老板、小业主和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在投资渠道极为匮乏的中国,这种做法让SOHO中国一跃成为最赚钱的开发商之一。
但这种类住宅的散售模式也备受争议。由于一栋楼由无数小业主持有,业主对租户缺乏统一的定位、规划、管理,虽然SOHO中国虽会提供租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但是因为业主相对分散,很难统一租户入驻门槛,导致入驻企业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业主还会把物业再租给二房东,导致租户结构混乱、楼宇品质下降,最终影响到了资产价值。这也是早年SOHO项目的“常态”。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产业用地在土地出让中始终占据较高比重,很多城市的工业园、科技园、写字楼出现过剩。对短时间无法去化的物业,开发商只能被动转为租赁,一旦出现可出售的机会,企业会立刻变现处理;至于那些长时间无法出售的物业,则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企业难以变现的资产。
在这一阶段,由于开发商只注重短期回报,只要以销售经营模式执行即可,至于销售后如何管理资产是其他业主的问题。
对于持有资产的业主,除非是在村集体用地、科研用地等非经营用地上开发的,明确不能卖的、可能会有一些招商和物业管理的属性,但很难给园区添光添彩和议价;至于其他被动持有的物业,几乎没有什么资管可言。
第二阶段:招商运营时代(2014年-2019年)
走过荒蛮的物管时代,园区资管迎来了分水岭。
2014年,房地产陷入低迷叠加市场利率高位运行,园区市场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越来越多开发商意识到,“一卖了之”的方式,从长远看或许是一桩亏本买卖。从资产管理角度讲,销售的物业无法享受到城市发展和土地增值带来的资产溢价;长期混乱的状态也给开发商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在政府一端,由于存量用地减少,政府也加强了对非住宅用地出让的管控,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开发商)增加自持比例、限制分割销售规模、确定销售对象等。例如北京要求商办项目必须500平米起售,开发商不得将其分割成小单元私自售卖,当下不可行、未来更不可行;上海要求办公、商业可售部分以层为单元进行销售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园区的投资从过去的野蛮成长逐渐迈入成熟理性的轨道;同时,随着供应放缓,大量园区物业亟需通过运营盘活价值。大家开始意识到,只有运营才能创造价值,运营得当,资产价值才能提升。
因此,在这一阶段,资管人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卖几套房子、租了多少面积,而是开始关注资产坪效、关注EBITDA(税息折旧摊销前利润)。
为了提高资产坪效,开发商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策略和推广,比如通过市场调研、房源数据、客户数据分析来准确定位,包括引入何种业态?采取什么样的定价策略、市场策略?采取怎样的交付方式?怎么改善面积配比?如何优化客户组合?如何提升项目形象?如何优化管控流程和制度?如何提升管理水平等等,通过寻找问题的最优解,达到所管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阶段:全周期资管时代(2020年至今)
在招商运营时代,虽然开发商通过资产管理解决了一部分盈利的问题,但园区整体持有,永远都是下下策。如果资产没有变现,那么负担就永远是悬在原始开发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另一方面,自2019年以后,整个园区行业就呈现红海竞争、同质化竞争的态势,差不多的物业、差不多的政策,同一批企业,处处都是白刃战。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不是某一个园区招不到商,而是一个板块、甚至一个城市都没有需求。这时候,从资产管理角度,你把所有能做的一切都做到最好了,却还是招不到商。除了感叹一句“个人的努力在趋势面前,真的微不足道”,还能做哪些事?
如今园区行业已经到了一个全周期资管的时代。除了要做好资产管理和精细化运营,更要站在高一层的视角,从投资的角度看待分析和决策,并在多种投资方案中选择收益和风险匹配最优的策略,打造覆盖“投融建管退”的服务闭环,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及资产回报,最后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交易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