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布局未来产业 “十四五”科创发展规划剑指成果转化与应用

安徽省资讯 (7513) 发布于:2022-03-14 14:21:46 更新于:2022-03-14 18:26:00 来自:合肥日报
项目申报

凭借主动 “ 先手 ” 布局与坚定方向不懈推进,这些年来,合肥战新产业迅猛发展,“ 芯屏汽合 ”“ 急终生智 ” 更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在 “ 十四五 ” 期间,合肥将再下 “ 先手棋 ”,开展技术创新,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近日,《合肥市 “ 十四五 ” 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记者注意到,规划明确提出 “ 十四五 ” 期间,合肥将加大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类脑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变革,继续加快一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科学装置衍生产业】

构建超导产业链

“ 小太阳 ”EAST 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 …… 当前,合肥已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同时还将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

“ 十四五 ” 期间,合肥将依托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超导、等离子体推进、高场强核磁、先进激光、电磁防护等衍生技术转化和工程化,引领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其中,在高温超导储能产业,将依托 “ 小太阳 ”EAST 实验装置及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现有超导测试平台,利用现有的超导材料研发、超导设备和超导部件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基于现有超导技术的新一代设备,如开展超导储能、超导电机、超导涡流制动器等,大力发展超导相关产业,构建超导产业链。

此外,将加快可控热核磁约束聚变能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以小型移动式铅基堆为代表的移动核能技术应用研究及产业化。

【量子】

开展深度开发及产业化

近年来,合肥全力打造量子科学和量子产业 “ 双高地 ”。根据规划,“ 十四五 ” 期间,合肥将充分发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研发领先优势,支持量子科技产业化发展。

依托中国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国际领先优势,接下来,合肥将继续攻克量子通信领域规模化、市场化技术,进一步突破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技术的瓶颈。同时,探索可实用化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在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三大领域开展深度开发及产业化。

【类脑】

研制多款原型产品并产业化

类脑智能,将以计算建模为手段,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理,模拟出近似人类一般的具有思考、学习能力的机器人或系统。

“ 十四五 ” 期间,合肥将依托中国科大、科大讯飞、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人工智能优势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以及相关类脑智能研发平台,开展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量子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进一步研制出类脑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模拟器、类脑智能机器人等原型产品并产业化。

【医疗】

构建大基因产业体系

“ 十四五 ” 期间,合肥还将围绕相关医疗领域的未来先导产业,开展一系列核心技术攻关。

一方面是精准医疗产业,合肥将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超导技术和低温技术发展优势,开展质子肿瘤治疗系统产品的研发,推动合肥市精准医疗及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加速发展,推进高端放疗技术在国内的推广运用。

在大基因产业,合肥将依托中国科大、安科生物等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开展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等偏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基因存储及分析等应用型技术研究工作,突破基因技术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基因产业的外延和内涵,形成基因测序、基因治疗、基因健康和基因营养一套完整产业体系。

除了布局这些未来产业,“ 十四五 ” 期间,合肥还将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动更多新技术诞生,新成果应用。

在促进人口健康科技创新应用方面,将加强医药和医疗器械技术攻关,研制重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数字医疗、干细胞与组织医学等领域取得突破。

同时,加强临床医疗和公共防疫技术攻关,支持中科大附属医院(北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创国家级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此外,将加强人口健康技术攻关,提高人口质量和生殖健康水平,大力促进健康管理、智慧养老、主动健康的创新发展和实施,加强大健康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

在智慧医疗方面,将加快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合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市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深入推进省、市、县(区)互联网医院互联互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

【生态】

开展城市绿色生态技术攻关

在推进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应用方面,“ 十四五 ” 期间,合肥将开展 “ 双碳 ” 技术攻关,环境污染监控技术攻关。

同时,开展城市绿色生态技术攻关,围绕城镇功能品质提升、建筑产业升级等需求,聚焦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等核心技术在城市治理、绿色生态建筑、体育文旅、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在智慧生态方面,将聚焦科技支撑巢湖生态环境治理需求,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防控等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