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实现多项科学技术突破 打造创新天地

合肥招商资讯 安徽省资讯 (5850) 发布于:2022-03-04 13:04:38 更新于:2022-03-04 13:10:28 来自:合肥在线
项目申报

进长三角,漫步巢湖畔,合肥科创魅力,正在精彩绽放。“九章”“祖冲之”上新,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人造太阳”破千秒燃烧,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2021年合肥实现多项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从0到1”的突破

1056秒!2021年12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简称EAST)控制大厅里,正在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太阳”,实验目的是为了利用像太阳一样的核聚变原理,在地球上建成可控核聚变电站,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人类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除了“人造太阳”惊艳亮相,近年来,合肥市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国抗疫。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厚根基上,需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需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真定力。对于“人造太阳”、量子通信等重大战略的基础研究,早在几十年前,安徽省、合肥市就开始全力支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栽树工程,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正是多年默默无闻的付出,造就了今天一项项重要研究成果的相继问世。

“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科技创新的使命在于“从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1988年出生的江如海,是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直驰骋在“无人驾驶”广阔征途上。鲜有人知的是,当年他带领技术团队积累了十余年的无人驾驶技术,却由于缺少资金,无法转化。关键时刻,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为其团队提供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平台和启动资金,以及超过70%的股权激励。1年多时间,中科智驰就实现了从技术成果到量产盈利。像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这样的协同创新平台,合肥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累计共建了30个。以平台创新为支点,合肥形成了高效运转的科创产业“加速器”。

数据无言,却振奋人心。2021年合肥平均每天诞生3.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1月24日,合肥市A股上市公司69家,居省会城市第7;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13家,居省会城市第2、全国城市第6。在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城市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合肥位居全国城市第14、省会城市第6。合肥高新区在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8,合肥经开区在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排名跃居第10。

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如今的合肥,以芯片、平板显示、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地标产业加速壮大,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各类市场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

以体制创新激发创造活力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如何激励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攻关?很多科研人员感触最深的是,合肥这块地——土好,肥好,能出活儿。

张斗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合肥市良好的科研支持政策,让他在光学领域已经潜心研究了十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合肥市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对科研经费使用充分放权,让科研人员自主管理经费,不仅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调动了科研人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体制改革就是点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为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合肥在全国较早开展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等措施;采用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科技创新条例,组建科创集团……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昨天的合肥靠创新起家,今天的合肥更要靠创新当家。我们既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继续一路飞奔,也要在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要在全市形成人人讲创新、处处讲创新、事事讲创新的浓厚氛围。

合肥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正在成为各方英才生梦之地、筑梦之家、圆梦之城。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