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安徽将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省资讯 (6377) 发布于:2022-02-25 13:48:39 更新于:2022-02-25 13:48:39
项目申报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到2025年,安徽将初步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型省份。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十四五”期间,安徽将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利用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科技强省、创新安徽。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协同化发展,打造国家多学科创新发展支撑平台。推进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建设和运行,打造科技攻坚主阵地、成果转化新高地、产业创新动力源。谋划建设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各市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类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建设上,安徽将高标准建设量子中心、人工智能小镇、金融小镇、科学岛“科创走廊”、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国际交流区和成果展示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区。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创新馆等,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和高端权威论坛。将“科大硅谷”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的示范工程,到2025年,“科大硅谷”汇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

“十四五”期间,安徽将提升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级。启动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到2025年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100家。

支持高校建设专业学院

在基础策源能力方面,安徽将实施基础研究人才资助体系升级计划,安排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端人才资助项目,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规模。把省自然科学基金60%以上经费用于支持青年人才。

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升级建设省“一室一中心”,建设科技前沿研究基地。推动重大科技(教)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前沿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建设高速磁悬浮及超导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测量仪器交叉研究中心、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推动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安徽科教资源的融合,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来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高校积极建设专业学院,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安徽大学建设未来学院。鼓励社会力量单独设立或联合设立非营利性高水平研究机构开展基础研究。

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将统筹推进创新主体、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创新一体化布局,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多链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能。

在人才引进方面,安徽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加强长三角人才互动交流、互派干部任职挂职,支持沪苏浙人才来皖开展短期研究、“带班指导”。争取从部属高校特别是沪苏浙高校选派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到安徽省高校担任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执行院长、学科带头人等。力争到2025年,扶持在皖创新创业的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数达到400个。

“十四五”期间,安徽将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创意、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智能家电、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增强十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为构建新兴产业集聚地筑势赋能。

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安徽将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立长三角实验室联动机制,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科学数据中心建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支持科教资源深度融合,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合肥、芜湖、宣城市先行先试一批重大创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市参与联动发展。深入谋划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高标准打造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高能级建设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云”平台,强化科技管理、创新政策协同,推动科技资源“一体化”。探索长三角科技攻关计划指南联合发布、项目承担单位共同组织和经费统筹支持机制。探索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互认机制。提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效能,支持马鞍山市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不断扩大通用通兑范围。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