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考量一个开发区的绩效,安徽拿出了新“指挥棒”。
近日,安徽省发改委印发《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修订)》(下称《办法》),一个重大变化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和亩均产出效益等因素,推动全省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
“聚焦提质、扩量、增效,聚焦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亩均产出效益,聚焦动态管理,是《办法》的显著特点。”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对工业企业实施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有利于加快工业“腾笼换鸟”步伐,提高土地“含金量”。
在新修订的《办法》中,更加突出对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效益”的考核评价,“分值”也大幅增加。
《办法》提出,在原有亩均税收、亩均投资两项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增设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综合容积率3项指标,权重由原来的10分增加到22分。同时,根据沪苏浙做法和省亩均效益评价文件要求,对涉及的指标明确了定义和计算方法。
开发区,是“双招双引”的重要“战场”。为突出开发区对外开放主平台的作用,打造高能级平台,《办法》还专门增设了“主导产业集聚度”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在全国排名”等指标。
“《办法》进一步明晰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注重培育上市公司、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进一步集聚,竞争优势进一步突出。”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大力推动园区亩均效益提升,完善开发区功能布局,促进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一般来说,这种综合评价工作每年开展一次,评价数据采集上一年度数据,评价结果反映全省开发区上一年度建设发展情况,综合评价工作一般于当年年初开展。”徐浩平指出,“根据多年考核情况,该体系基本上很好地反映了整个省开发区发展现状,激励了各开发区争先进位。”
不仅是以“亩均论英雄”,《办法》在创新、推动区域合作、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也有亮点。
例如,在创新方面,为推动开发区动能转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办法》增设了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当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当年引进主导产业领军科技人才等指标。
徐浩平表示,《办法》强调突出创新驱动、动能转换。比如,主要考核评价开发区的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园区所占的比重等方面,引导开发区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全省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超90%,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持续加快。
具体来看,去年,安徽财政投入科技资金达到415.5亿元,同比增长12.4%;科学技术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5%,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办法》还突出与沪苏浙合作。
“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省际园区合作工作,细化了当年新增省际合作共建园区、特色园区或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等指标。”徐浩平指出。
此外,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办法》以“双碳达标”为牵引,增设了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指标,引导开发区打造低碳发展先行区。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公平性。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了6个一类指标、45个二类指标,其中16个二类指标为加分项。一类指标包括发展实效、创新驱动、开放水平、产出效益、生态环保和营商环境。
同时,《办法》对区域评估及“标准地”改革实效部分指标进行细化、分档给分,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实际,在突出激励性基础上兼顾公平。
此外,围绕奖惩措施,《办法》也予以了细化。比如,根据当年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对综合考核评价中排名居前30位的开发区予以通报并给予奖励,在项目、资金、土地、扩区升级等方面给予倾斜。对综合考核处于后5位的开发区,予以通报警告,限期整改;连续2年考核居后5位的,3年内不予扩区、调区、移区;连续3年考核居后5位的省级开发区,予以撤并整合。
对此,徐浩平认为,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有利于形成赶学比超的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