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禾臣新材料在制造业两年倍增计划下的“破局之道”

安徽省资讯 (1.5万) 发布于:2022-02-14 17:52:22 更新于:2022-02-28 13:41:05 来自:人民网
项目申报

在位于安徽省和县经济开发区的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加海聊起公司的发展愿景,谈起今年目标信心满满。

人才+科技 打破行业掣肘

“就是这一张张小小的吸附垫,让国外的同类产品价格降了三分之一。”公司总经理李加海指着在全自动生产线上缓缓移动的黑色高分子材料膜,不无自豪地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电子显示精抛材料,是电子显示产品生产加工必备的耗材。该耗材的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我国对相关材料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

为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彼时,李加海暗下决心——必须打破这种依赖,研发出国人自己的过硬产品。

决心一定,李加海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投入自己的全部积蓄,预备进行电子显示精抛材料的研发。几番寻觅,终于找到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的谭鸿教授。“我愿意帮你,一起做成这件事。”当年,算是“一穷二白”的李加海,得到了谭鸿不计报酬的支持。在谭鸿教授研发团队的持续攻关下,产品终于在2015年试制成功。初试产品各项指标基本同国外产品持平,一举打破长期以来国外垄断的局面,大幅降低了国内手机、家电等诸多行业的制造成本。

李加海认为,人才与科技,是科技型新材料企业的重要砝码。近年来,他也一直在“创新”上较劲,钻研核心技术研发。不但与谭鸿教授团队长期合作,也在经营生产过程积极引进、培育人才。

凤凰来栖梧桐茂。为打通人才流动渠道,和县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大力实施“诗城英才”计划和人才工作“登高”计划,重点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技能人才和大学生。“去年11月,和县召开了新材料产业集群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前来交流,聚焦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强链,并跟进企业人才链,引导企业如何搭建自己的人才平台。”和县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王擎说道。

通过企业与政府双向合作,目前,禾臣新材料企业已形成具有博士生5人、研究生15人的强大技术团队,并被认定为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B等级。取得相关发明专利60余项,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在6%以上。

“闭门羹”后的坚持

企业刚起步时,李加海也常会吃上“闭门羹”。

“起初,我自己拿着产品飞往各地拜访客户,被拒之门外是常有的事。”李加海回忆。新产品不被市场认可,李加海没有放弃,继续不停上门拜访,“得用真诚去打动客户,产品质量也是我的底气。”

由于产品质量稳定,性价比高,初次合作后,不少上游企业都予以认可。企业的合作伙伴,从2016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100余家,在各企业的供货占比也迅速增高。

2021年,国外原材料大幅涨价。“这轮风波中,我们的产品不仅没涨价,还相应调了价。一方面企业生产效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国内行业市场稳定。宁愿降低利润,赢得市场认可。”李加海说道。

稳扎稳打,以诚动人,是和县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和县经济的发展之道。

长期起来,该县紧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坚持多元化招商模式,成功获评2021中国未来投资热点百佳县。对于在和实施的重大项目,该县坚持一项一策、领导包保、专班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预计2022-2023年重大项目建成投产20个以上,新增产值150亿元。

“反哺是责任,也是光荣”

去年,禾臣新材料达到一年1.5亿的产值,厂房面积也由新建时的3600平方米扩大到4万多平方米,并获批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中企业的研发实力,省内外其他城市也向其抛出“橄榄枝”,李加海并没有接受邀请,在他看来,和县如同企业的“老家”。

“企业从破局到小有成绩,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李加海说,“当时选址,只是看着地图,觉得这里区位优势好便来到这里。但没想到,当地政府能在创业初期给我那么大的帮助。”企业刚落户和县时,体量并不大。但当地政府看中了其发展潜能,并为初创时期的企业提供了政策、财税等多方面支持。2016年,和县经济开发区、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指导企业申请了市县高层次人才团队,并于2018年帮助其申报并获批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奖励,累计获得扶持资金1200万元,为企业迈入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帮助企业融化发展“冰山”,是当地政府的一次布局,更是一份承诺。如今,和县正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主线实施技术改造,扩能增产、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实施的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入金额给予分档补助。推动包括禾臣新材料在内的一批企业扩能增产、提档升级,预计两年内完成亿元以上技改项目50个以上,新增产值150亿元。

饮水思源,滴水涌泉。2021年,禾臣新材料产值达到1.5亿元,相较2019年翻了三番。社会经济效益也不断凸显,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地方带来税收2300多万元,解决近300人的就业问题,并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扶贫攻坚中先后捐款捐物达100余万元。“企业发展起来后,实现对一方的百姓的反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光荣。”李加海说道。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