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安徽大力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前11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了全省两成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贡献了三成的工业税收、四成的工业产值、五成的上市企业、六成的工业产值增量、七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八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交出了“十四五” 良好开局的成绩单。
新兴产业已成为我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的主阵地,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的主力军。
做长做宽产业链 瞄准世界级战新产业集群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构建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初步构建了从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到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体系……
说起合肥的产业地标,“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最能概括,它是合肥标志性产业链取得新突破的生动注解,也让她被冠以“最牛风投城市”的称号。
为了破解家电产业“缺芯少屏”之痛,2008年京东方举步维艰时,合肥拿出百分百的诚意———举全市之力投资建设液晶面板6代线。从此,“中国屏”实现“合肥造”,如今京东方已成长为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头羊,并吸引了包括住友化学、康宁玻璃在内的数百家新型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合肥成为全国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基地。
解决了“面子”问题后,发现显示器背后需要芯片驱动,合肥又以芯片为抓手,形成了以长鑫存储、合肥晶合等为代表的晶圆制造产业,实现了“中国芯”的谋篇布局。
再到投资蔚来汽车……在合肥的“输血”下,蔚来实现“逆天翻盘”,仅用1046天实现了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从1到10万台的跨越,新势力造车呈现出强劲势头。去年前7个月,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过2020年总产值,达到近440亿元。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一条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已成规模,下一步将剑指“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难怪有网友调侃,合肥是“一个伪装成城市的投行”“次次出人意料,招招精准高明”。对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央视《对话》栏目“正言”道:“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
其背后遵循的逻辑是,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推进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加速产业集聚。在推深做实“链长制”的带动下,2021年合肥新型显示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8%。
在安徽,以合肥为“排头兵”,我省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2021年,全省4个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建设,26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40%以上,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安徽由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中坚力量。记者了解到,2022年,安徽还将以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为引领,全面推进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将制定支持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若干政策,组建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二期,出台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方案,高水平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行动计划,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工业互联网强势起步 呈现三个“前所未有”
无人驾驶矿车“听令而行”、智能“专家”24小时在线“紧盯”设备运行状况、机器人质检员严格检测产品质量并实时反馈结果……在位于芜湖的海螺集团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科幻感”及智能化带来的效能提升,可让观者感受“绿色水泥”的“智造”过程。
“用手机扫包装袋上的产品溯源码,坚果的原产地、生产工厂、生产车间、入库门店及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在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得益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入,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进行紧密融合。“目前已赋能产业链环节500多家企业,工业设备有效数据采集率超过90%;产品质量提升33.26%、成本降低约20%、周期减少15天。”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汪礼贤说。
这些只是芜湖紧跟数字化浪潮的缩影。
作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芜湖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总体上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各行业头部企业培育了一批成长较好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三只松鼠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联农机云谷农业云平台、海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奇瑞汽车大数据云平台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政策引领上,芜湖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芜湖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芜湖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标杆示范培育行动实施方案》,围绕网络、平台、创新、生态、示范、安全六个维度,全面吹响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号角。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背景下,芜湖率先成立“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联盟;打造了一批“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海螺集团、奇瑞汽车入选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
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下,芜湖制造业升级频添动力。数据显示,2021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8%。在大力发展数字核心产业方面,该市将把“中国视谷”作为引领工程,导入智能车联网、医学人工智能等板块,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标杆。
事实上,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开辟新赛道,我省已进行一系列积极探索,尤其是2021年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强势起步。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介绍,可称为三个“前所未有”———
政策支持强度前所未有。我省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10亿资金,100亿基金,多项政策措施开创全国首例;
推进力度前所未有。11家企业入围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位居全国第3。全省5G场景应用增至392个,数量是2020年的3.9倍;
赋能深度前所未有。全省开展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74场,完成培训2.7万人次。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集聚服务商391家,接入工业APP超3000个,服务企业超万家。实现全国15家双跨平台全部来皖深度合作。
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坚持“数字+制造”,加快平台、网络、制造新模式、服务新业态等创新发展,引导企业按照“机器换人-生产线改造-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路线升级改造,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双招双引”是打造“三地一区”的动力源。2021年是我省开展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工作的第一年,为明晰作战思路和打法,我省为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绘制了路线图和施工图,理清了每个产业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这也是我省首次多层面呈现完整的产业链图谱。
同时,成立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省领导领衔领办,抓产业“施工图”落地,用好资本力量,优化产业生态,构建贯通协同、闭环运行、扁平高效的机制体系,深入精准推进“双招双引”。
在滁州市来安县,世界光伏行业领军型企业———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基地热火朝天,其总投资110亿元的20GW太阳能组件项目正在边生产边建设中。公司负责人称,订单量持续增加,生产线上一派繁忙。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一期项目实现了“当季签约、当季开工、半年投产”,创造了大体量项目建设的“来安速度”。目前,滁州晶科能源已成为晶科能源本部之外投资并生产规模最大的项目。
无独有偶,去年12月8日,总投资约152亿元的力神电池年产36GWh项目落户滁州全椒,将于今年一季度开工建设。项目达产达效后,将助力滁州构筑更完备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打造更良好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在签约仪式现场,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用“四个没想到”点赞滁州的“双招双引”环境,“没想到市县几大班子这么高度重视项目工作,没想到项目前期进展速度这么出乎意料……我非常看好滁州未来发展和在滁投资前景!”
据了解,近年来,滁州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去年一年百亿项目招引取得历史性突破。
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通过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套班子、一支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2021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02个、新开工416个、新投产312个,其中新签约百亿元项目10个,实现历史性突破。海螺绿色光伏产业园、力神锂电池、通威新能源、光明乳业、阳光电源、尚德光伏产业园、国轩动力电池、立讯电子等一批百亿级大项目签约落户或开工建设。
当然,不只是滁州,在全省各市,“双招双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在去年11月全省开展的一个月的加强“双招双引”推动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中,全省新增十大新兴产业投产项目5个、总投资额8.8亿元,新增十大新兴产业开工项目38个、总投资额155.6亿元,新增十大新兴产业签约项目164个、总投资额1123.4亿元,新增招引创新创业团队落户127个,新增招引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或相当层次高端人才752个,我省发展动能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