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变量” 安徽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安徽省资讯 (6559) 发布于:2022-01-21 10:13:42 更新于:2022-01-21 10:13:42 来自:安徽日报
项目申报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已成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过去一年,安徽省科技攻坚突破成效明显,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市场化导向,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安徽要在区域竞争中实现更大的争先进位,需要解锁更多科技创新密码,用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为跨越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掌握“独门绝技”

铸造更强驱动力

“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实现量子计算新突破,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并刷新世界纪录,合肥先进光源、量子空地一体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列入国家规划,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2021年,安徽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建设,关键领域的创新呈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的态势。

得益于中科大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坐镇”,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落子”安徽,构筑起安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省政协委员俞书宏表示,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度,力争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体现更大作为。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布局省份,安徽既要为一省图远略,更要为国家御长策。”省人大代表储松潮说,安徽要立足大校大院大所聚集的优势,用好大科学装置等有利科研资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努力用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效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

“技术进步最重要的体现,是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省政协委员陶悦群认为,政府科技进步奖项是引领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建议对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优化评奖体系,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涌现。

做好转化文章

把优势变为胜势

科技创新,是安徽的六大优势之一。然而,把优势变为胜势,还需做好转化文章。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必须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为安徽发展赋能。省人大代表张立野认为,要探索市场化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9件,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2.3%。

“成绩可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果不熟’‘接不上’‘交易难’等问题。”省政协委员陆晓华建议,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短板,推广“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需求传导型合作模式,健全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完善技术合同登记政策,定期举办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成果展示交易会。

从牵手京东方的胆识到投资蔚来的果决,从培育长鑫的执着到建设比亚迪的速度,近年来,合肥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相融、出新出彩。省政协委员陈林建言,坚持市场逻辑,增强对新兴产业态势感知能力;运用平台思维,聚力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等资源汇聚平台;发挥资本力量,创新运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推动系统集成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成果转化体系,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优化创新生态

激活澎湃动力源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江淮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计划;建设高能级人才汇聚平台,健全以平台聚人才、留人才、用人才的机制和政策。

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战略资源,能否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关键看人才生态环境。省人大代表徐明认为,既要抓“顶天立地”,招引培养攻坚“卡脖子”的高端人才,又要抓“铺天盖地”,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依托安徽创新馆等建设科技大市场,培养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省政协委员陈林建议,建立安徽省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及职称评定体系,增强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在创新生态的培育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省政协委员俞书宏建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实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在皖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围绕企业急需的产品和技术工艺开展攻关;强化科技和金融的深度合作,建立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多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建立有政府参与的“产学研政金”的成果培育和转化机制。

“深化‘揭榜挂帅’‘科技悬赏’等管理改革,建立完善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绩效评价机制。”省政协委员王永红表示,持续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江淮大地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创新故事。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