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安徽两会|继续为合肥着力打造“七城”

安徽省资讯 (8702) 发布于:2022-01-19 17:43:22 更新于:2022-01-19 17:43:22 来自:生活商报
项目申报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城市垃圾分类,助力合肥实现“双碳”目标……今年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紧扣大局献良策、聚焦发展建真言,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促进民生福祉改善中彰显政协委员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打造科创名城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我将继续深入一线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代表科创型企业发出行业声音。同时担负起社会责任,带领企业继续攻坚克难,聚焦科创产品研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市政协委员韩东成建议,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改进和迭代升级的机会,打造更多“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科里科气”已成为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在此背景下,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建立更加高效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特色的科创体系。”市政协委员穆饶明建议,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从资金、土地、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全要素保障,并鼓励支持科学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案。同时增进对外交流,以更加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拓展与全球各科创主体间的交流合作。

“合肥在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孵化器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取得了显著成绩。”市政协委员于振中呼吁,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全流程跟踪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到产业化实行动态管理,实时考量市场化落地情况;并建立常态化的产需对接平台,实现创新端和产业端供需信息的充分交流,助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打造产业名城

推进产业更高质量协同发展

合肥要打造产业名城,如何提质扩量增效,推进产业更高质量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委员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市政协委员赵寒松建议,合肥要培养引进各类工业人才。一方面向外吸引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留住在皖在肥高校学生,同时依托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大批基础人才和亟需人才。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合肥当前仍面临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市政协委员潘玲玲呼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扩大发挥量子城域网服务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数字产业企业成长的基础设施作用。

市政协委员王毓江介绍,家用电器制造业是合肥支柱产业之一,对拉动合肥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合肥家电产业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对此,他建议,紧紧抓住家电产业由单机产品向智能家居换道发展的机遇期,用智慧家庭产业覆盖现有家电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智慧家庭产业集群。

当前,合肥正在奋力打造“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市政协委员李雪建议,明确出台相关专项政策,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人才培养、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生态企业多维支持。通过生态企业培育、发展、完善,强壮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打造生态名城

助力合肥实现“双碳”目标

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用电体量和增长速度的增加,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压力。

对此,市政协委员许令顺建议,充分发挥数字赋能重要作用,以数字化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助推我市“双碳”目标实现。他认为,应从制定碳行业标准、推动碳数据利用、加强碳金融支持、培育碳管理人才四个方面逐步进行优化。

市政协委员周典静对于促进城市垃圾减排,实现“双碳”目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合肥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较2020年初有了很大改善,但依旧有更大的优化完善空间。”她建议,对于有焚烧处理垃圾需求的新兴城区,应该尽早在城市规划中合理选址、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避免后期选址困难的发生。此外,依据垃圾的组成、处理设施的不同,设置在街道两侧、家庭等处的垃圾收集点均标明不同的分类特点,如可燃和不可燃、粗组分和细组分、有毒和无毒等。

市政协委员吴义达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绿色金融在合肥生态名城建设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他建议对标浙江湖州等地绿色金融创新改革做法和先进经验,积极申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此外,结合我市绿色产业发展实际,围绕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如加快完善绿色企业评价办法,构建“绿色化”识别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绿色项目清单”。

打造活力之城

树立全国营商环境标杆

敢为人先、敢闯新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打造活力之城。

要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是提升城市活力的关键一环。为实现合肥在新起点上尽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市政协委员张仁晟建议,要打造全市一盘棋的营商环境体系。“应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加快行政审批程序,切实做到一类事项一个标准,最终实现全市政务服务的同网、同标、同质、同速。此外,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持续发力数字化政务建设。”

“要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政协委员君豪建议,要强化涉企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带着责任和政策深入企业,主动指导,及时帮助。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政策执行情况及营商环境状况进行评估,推动政策和措施贯彻落实。此外,邀请企业参与年度考核评价,倾听服务对象心声,强化监督问责,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合肥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在扩大改革开放方面,合肥再次迎来跨越发展的高光时刻。“要在复制推广沪苏浙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用足用好改革自主权,立足实际,打造特色,全面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市政协委员顾金宝建议,可借鉴先进经验,全面优化贸易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进一步强化人才意识,不遗余力地加大人才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力度,鼓励省外、境外创新人才团队整建制迁入或在片区建设整建制机构,示范引领安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打造示范之城

展现繁华城市农村新面貌

聚焦城乡差距精准发力,推动城乡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市政协委员王丰建议,主攻营商环境改革,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迭代升级双招双引、创业创新等系列政策,植入新产业、聚引新人群、催生新变化,推进政务服务地图向基层延伸;同时强化数字化理念,推广“数字乡村一张图”,推动城市和乡村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治理效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要解决乡村人才‘引、用、育、留、管’问题,致力于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集群。”市政协委员张孟建议,要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的吸引力,发挥好优势特色产业先行军作用,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形成示范效应,汇聚和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停车难”问题,一直广受群众关注。“合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当好的国内示范效果。”市政协委员程自堂以缓解出行停车难为切入点,建议科学统筹规划路边停车位,高效合理利用道路的闲置资源,尽量做到非短暂停车必有车位,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停车系统规划方案。同时倡导广大市民尽量“公交化”出行,为减少交通拥堵作出贡献。

打造文化之城

书写属于合肥的科技文化

如何将合肥“科里科气”的独特气质与“文里文气”的文化品位相结合,是不少政协委员此次提案关注的焦点。

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有秦淮文化,杭州有江南文化,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找准核心,方能发力。合肥的文化核心是什么?市政协委员洪放建议,科技创新是合肥的符号、标志,也是最大的闪光点。要打造合肥科技文化,编制合肥科技文化发展规划,实现多方联动。“一是实施科技主题文化提升工程。研究合肥科技创新文化的灵魂、标志和内在因子,组织编写科技文化系列丛书;二是培育品牌工程,打造每年一次的合肥科技文化艺术节,进行科技文化展示、科技文艺汇演;三是组织精干力量,创作科技文艺精品,每年争取有一台精品剧目、一部精品图书、一台精品演出、一个精品节庆、一部精品纪录片问世。”

“合肥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较好,科技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市政协委员吴胜建议,可整合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出台相关科技旅游奖补政策,促进科技旅游创新发展,将地方特色融入科技旅游规划和设计中,做出有合肥特色的科技旅游品牌。“按照‘产业特色鲜明、机制体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融合’的思路,在长丰、庐江、巢湖等周边地区,结合滨湖科学城和大科学装置群的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科旅小镇。以科旅小镇为引领,鼓励引导广大科研机构、企业进行科技旅游基地建设,合力推出科技旅游线路和产品,充分挖掘合肥科技资源的潜力,全方位营造科技创新的城市形象和氛围。”

打造幸福之城

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童钟委员建议,加大乡镇中心卫生院的财政投入,提高乡镇医疗服务人员的薪酬,吸纳和稳定农村基层卫生技术骨干,并注重培养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医联体建设,落实医联体中市县高级医护人员定期到农村基层服务制度,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着力提升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有效精准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对此,市政协委员王昌余建议,不断促进创业就业,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业态,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开发一批保绿保洁、护林护水等公益性岗位,对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进行托底安置。

社区“微更新”,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到“小幸福”。市政协委员王琼认为,要统筹推进社区“微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可以借鉴深圳、上海、南京等开展社区‘微更新’的经验,结合合肥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实际,合理利用合肥众多高校资源,成立由高校设计类学科教师、设计院所专家组成的社区‘微更新’顾问团队,加强对社区‘微更新’的统筹协调和专业指导,开展社区‘微更新’项目设计大赛,搭建供需沟通平台,统筹推进社区‘微更新’,让更多社区居民享受到‘微更新’带来的好处,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王琼说。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