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发布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
【部分案例】
“产学研用金”驱动汽车智能悬架技术国产化
合肥工业大学注重以“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为抓手,精准布局高价值专利组合,通过与企业联合研发、作价入股成立科技孵化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模式,成功推动汽车智能悬架技术从实验室验证到商业化落地,有效解决了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及产权保护等转化瓶颈问题。探索了“专利池+基金+孵化”多元转化路径,构建可持续转化生态,实现全栈技术自研,打破国际垄断,完成全国产替代,累计新增销售额逾40亿元。
真空镀膜专利产业化企业产值效益双丰收
蒙城繁枫真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模式,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自主研发的“一种真空镀膜设备及其使用方法”,突破了真空镀膜设备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行业痛点,提升了我国真空镀膜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近7000万元,年产值突破至11.65亿元,创造就业机会400余个,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引领了行业向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高世代玻璃基板打破国外封锁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确立了“研发+产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路线。通过自行孵化产业化公司,建成并投产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封锁,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后全球第三个自主生产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的国家,攻破了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国电子玻璃国际市场主动权,对保障我国万亿级信息显示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以专利质押融资、专利标准化建设、专利实施许可等多种形式对专利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为中研院集团新增销售额约40.5亿元,新增利润约1.4亿元。
创新种植模式采煤沉陷区变身“致富区”
安徽理工大学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产学研合作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通过解决水肥保障、环境风险控制以及承载体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形成了“水面种植水稻+水下渔业养殖”立体模式。降低80%种植成本,实现年收益2220元/亩,为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提供了新路径,填补了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空白,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乃至世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自主研发新型分离膜材料打破国外垄断
滁州学院自主研发授权发明专利“一种NaA分子筛膜支撑体制备方法”,打破国外垄断,为新能源与环保产业提供低成本、高性能材料,其“工艺简化+结构可控”模式为无机膜材料技术升级提供示范,被我国分子筛膜渗透汽化龙头企业引入,成功实现产业化,成为我国分子筛膜渗透汽化领域分子筛膜支撑体市场上主流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超亿元。促进分子筛膜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破了日本等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彰显知识产权在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