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与大建设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全新的焊接机器人在合肥市重点工程正式“上岗”,用钢铁之躯与精密大脑,服务于南二环西延项目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不仅改变着传统建造方式,帮助工人远离复杂危险环境,还可以降本增效,有效提升民生工程品质。
焊接机器人工友正式“上岗”了
走进地处长丰县吴山的项目制造基地车间,只见电光火石之间,两台大型焊接机器人正如同不知疲倦的“钢铁侠”,开足马力,精准进行作业。
这些用于焊接高架桥钢箱梁隔板的自动化新设备,深度融合机器人技术与焊接工艺,堪称建筑施工领域的超级能手。它们结实强壮的“身躯”披着绿色外衣,白色的“手臂”干起活来,显得十分灵活。
“传统人工一天仅能完成角焊缝80米,而一台焊接机器人一天可完成120米,生产效率足足提高约50%。”工程师甘泉介绍。
更令人惊叹的是,1名技术工人能同时操作2台甚至更多台焊接机器人,综合人力成本降低30%-50%,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通过精益求精,真正实现了高效生产。
合肥首次使用实现技术新突破
桥梁钢结构的焊接质量,决定着建成后使用的舒适度、耐用度以及安全性。长期以来,桥梁焊接主要依赖人工,存在效率低、安全隐患大、作业环境危害健康等痛点。同时,钢结构箱体结构复杂,面临拐角作业难、施工面不平整等瓶颈。
南二环西延项目3标专业技术人员杨健表示,“这种焊接机器人在合肥大建设是首次投入使用,集成运用多种新技术,综合能力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实现了技术新突破。”
比如,工布智能焊接系统构成“神经中枢”,相当于电动汽车的智驾系统;两部3D双目相机就像“眼睛”,帮助实现精准定位,让机械臂能自动寻找建筑部件上的焊缝点位,进行焊接。
通过预先编程的精确路径和参数,它将人为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以高精度控制确保焊缝均匀一致,几何形状精准无误,彻底告别传统手工焊接中常见的不规则焊缝和质量波动,每一道焊缝都堪称工业美学的典范,极大提升了产品质量与一致性。
“依靠远程控制,能为一线劳动者筑牢安全屏障。”杨健指出,手工焊接面临高温炙烤与有害烟尘威胁,而焊接机器人凭借编程与远程控制,让工人远离危险作业环境,既能安全可靠地完成焊接任务,又有效消除了焊接气体对工人的健康威胁,让施工安全更有保障。
加速高端智能装备与重点工程融合
南二环西延工程是合肥市快速路网体系中“五横七纵”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可加速区域协同发展,有效缓解长江西路交通压力,提升主城区与西部组团的通达效率,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根据施工安排,焊接机器人生产的这批钢箱梁部件计划用于南二西延跨越绕城高速的桥梁段,服务重点路桥工程高质量建设。
项目负责人介绍,“南二环西延项目将以焊接机器人为先锋,书写民生建设新篇章,和市民们一起见证科技创新为城市带来的美好变革。”
目前,市重点局正全力推进南二环西延跨越绕城高速的钢箱梁顶推作业,待顶推工序顺利完成,该路段南北两侧桥体将实现精准合龙,有序向着竣工通车的目标稳步迈进。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接下去,合肥将以智能化、模块化实现更多技术革新,加速高端智能装备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的场景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大建设向高效、绿色、安全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