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5%左右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2件
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0项以上
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
引进院士及人才团队50人以上、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500人次以上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80%
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两大牵动性工作:
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
1、全力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学新发现不断涌现
全力推进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
聚力打造国家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高水平举办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全力争取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聚变能商用进程。牵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争取相关总部落户安徽。
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基地,推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质量协同发展,健全前沿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机制。
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
有效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
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建立省基础研究重大任务选题库,着力培育优秀青年科学家,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
2、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
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科技“两重”项目
持续滚动申报和储备一批充分体现
国家重大战略意图、对地方经济具有重大牵引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
争取更多国家科技项目
聚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方向,凝炼有关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盘子。
组织实施好省级科技攻坚计划项目
布局实施100项以上省级科技攻坚计划项目。
3、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新方向不断涌现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新培育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建立独角兽(潜在)企业培育库,遴选10家银行研发专属的“积分贷”产品。
高质量举办中国(安徽)科交会和双创汇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
启动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打造场景创新示范区,遴选发布一批机会清单、能力清单和标杆案例清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力争全年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以上,科技服务业营收增幅6%以上。
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发展
组织实施不少于50项战略性、储备性前沿技术项目,实施一批战略价值突出、技术突破显著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完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机制,推动未来产业园建设。
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探索“场景+基金”的科技招商新模式,设立一批场景创新项目,打造一批双招双引新案例,凝练一批重大攻关需求。全力办好2025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大会、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以及系列场景对接活动。
4、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体制新动能不断涌现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实施“双一流”培育和高峰学科对标晋级行动,做实做强安徽高等研究院,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升级版,推广“人才+科研+转化”新模式。继续扩大“科技副总”选派规模,实施“千人特训营”项目,培养“五懂”人才350名以上。
推进科技金融改革
印发实施《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实现省天使母基金全省全覆盖。提高科技担保规模和覆盖面,力争全省科技担保体系业务不低于200亿元、服务企业不低于5000户。
深化科技评价改革
打造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版
5、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交流,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
健全科技招商机制
创新场景招商机制,聚焦特色产业创新场景,挖掘、开放更多场景应用机会。
完善区域协同机制
争创会肥国家区域利技创新中心,支持各市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
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重点支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海外创新中心、省际科创飞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等,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平方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统筹推进科技领域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