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是人类征途的星辰大海,更是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当前,安徽正在围绕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卫星有效载荷的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空天产业,推动商业航天聚“星”成链。
日前,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图测控”)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成为2025年整个A股市场首家上市企业,也是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
除了星图测控,合肥高新区近年来已聚集约140家产业链企业,形成覆盖卫星整星及核心部件研制、低中高轨通导遥卫星星座运营及测运控、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完整卫星产业链条。预计到2027年,合肥高新区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前沿技术转化新高地,具有合肥特色的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先导新高地,具有示范效应的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英才汇聚新高地,打造全国示范的“中国星城”。
在池州,安徽星河动力公司刚刚完成“智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反推火箭方案验证。“2025年首飞的这一款地面推力可达到350吨,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跟我们现在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水平是相当的。”公司总工艺师徐坤和介绍,2020年落户池州以来,公司已完成商业发射任务14次,顺利将54颗商业卫星送入太空。
从一颗“种子”,到一片“森林”。池州市已签约落户商业航天项目4个,总投资111.2亿元,正在对接的商业航天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超过10家。
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安庆另辟蹊径,以卫星元器件、无人机整机及配件等航空航天配件制造优势,逐梦“空天”。前不久,5个商业航天项目集中开工,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百亿元。
在蚌埠,从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蚌埠市建立全周期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地标。力争3年到5年内,将商业航天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10年到15年打造成支柱产业。
安徽省公布的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力争空天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2030年累计量产100发商业火箭及发动机、100颗商业卫星、100架通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