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下午,合肥市产业融合对接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在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举办。
本次对接会汇聚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师范学院等院所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邀请了40余户专精特新企业参与,旨在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紧密合作,推动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搭建对接平台助力成果转化
氨,既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也可作为能源的“桥梁”,将合成氨工业、氢能源及新能源发电产业相融合,形成无碳化的能源生产及利用新模式。
对接会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向与会嘉宾推介了新一代模块化柔性合成氨设备、风光离网制氢合成氨智控综合平台等技术成果,可实现高效、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制氨,以科技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副研究员章文扬表示,在“双碳”目标下,基于化石燃料的传统合成氨工业很难持续,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绿氨还有望成为海上风电制氢消纳的新方式,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难题。
活动现场,高校院所现场推介高水平科技成果,企业代表则积极发布对接需求。
合肥合滨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不久前,合滨智能自主研发的智能远程超声机器人产品——超声探头夹持及远程控制系统成功入选合肥市新产品名单。
“从超声机器人出发,我们正努力打造首款通用具身智能医疗康养机器人,覆盖体检、手术、重症监护、康复养老、药品分拣、院内物资配送的应用场景。”合滨智能联合创始人黄琦博士介绍,“为此,我们希望携手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在多维力传感器、基于人脸视频的生理体征检测、高密度触觉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系统等方面合力攻关,加速产品研发进程。”
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248户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迭代,专精特新企业迫切需要外部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
“调研显示,近五成专精特新企业希望在科技成果导入、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获得高校院所的支持,超六成专精特新企业希望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研发合作关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对于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培育行动,引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8户、占全国1.7%,居全国城市第14,其中2024年新增60户,新增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10,占全国2.0%、全省53.1%,均创历史新高;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11户、占全省30.4%,稳居全省第1。
专精特新企业也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代表。2024年,合肥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营收增速、增产面普遍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专精特新企业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四成以上,超七成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由专精特新企业揭榜,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市三成以上。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持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新一轮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倍增培育行动,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市场拓展等需求,常态化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