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合肥市瑶海区纵深推进“三大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召开,今年瑶海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将合肥东部新中心全力打造成为“科技+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打造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瑶海区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依托一谷三基地、十里产业长廊等园区载体,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完成区级母基金和配套子基金组建,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和科创企业项目融合发展;强化场景开放和应用创新,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应用场景;通过“本地培育一批、成果转化一批、外地招引一批”三条路径融通推进,实现企业创新主体快速扩容增量。
“在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方面,确保50亿元以上项目新增2个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要翻番,‘四上’企业数要达到1000家。”合肥市瑶海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微园区+基金+场景应用”引育模式,全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在重点发展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上,加强与国先中心、江淮中心、科大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建设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训练和采集中心、精加工服务中心、测评中心。
值得一提是,瑶海区立足“产业回归+科技赋能”,加快布局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特别是,要推动智能机器人企业招引、项目落地、人才集聚。”该负责人表示,与国先中心、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加快建设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及精加工、训练、测试三个中心等“一平台三中心”,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启动十里产业长廊建设
当前,该区重点民生工程兴城家园二期二标项目建设正酣,项目现场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一栋栋高楼陆续封顶、初现雏形。在城市更新上,瑶海区今年预计征迁面积将再破百万平方米,上市土地超400亩,实施政府投资项目189项,全力抓好路网建设、公服配套、老旧小区改造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工程项目。
“要实现龚大塘片区更新圆满收官,加快推进和平路片区开发建设,适时启动龙岗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合肥市瑶海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东部新中心将统筹推进“一河两岸三地”建设,完成全部危房拆除,启动十里产业长廊建设,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研发中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由建设“打基础”向发展“大跃升”转变。
在交通环境建设上,实施大东门地铁口周边等拥堵点专项整治,持续跟踪三十埠大桥等市级重点项目,实施梅岭路、雨山路等22条支路网项目,打通更多交通主动脉,促进微循环,为群众提供更为顺畅的出行环境。
瑶海区还将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瑶海体育中心、东部新中心慢行系统等项目建设,建成“瑶海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工建设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更多健身、健康、服务场所。
合肥市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年内竣工
2025年,瑶海区总结好合肥东部新中心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经验,完成合肥造纸厂、氯碱西等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力争累计完成土壤修复4265亩、出库4000亩左右。
瑶海区实施4个城市内涝治理工程,推进二十埠河流域环境治理及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加强房屋建筑信息动态更新监管,守好D级危房“人房分离”底线,继续开展住宅小区消防设施改造,筑牢群众居住安全屏障。还将不断增强城市管理综合能力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数字城管建设,搭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有效整合数据资源,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
合肥东部新中心今年将尽快完成片区企业搬迁扫尾。同时,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轨道交通6号线、龙岗路等重点道路及7条支路按期通车,保障合肥市博物馆、市儿童医院等重点公服项目年内竣工,实现重大公服规划项目落地率100%。
2025年,瑶海区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企业服务专员工作制度,实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一专班”服务;在 “高效办成一件事” 上持续加力,推深做实企业诉求“挂号制”,清单化闭环式推进企业诉求“一口收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