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资讯 (131) 发布于:2025-02-12 17:52:10 更新于:2025-02-12 17:52:10 来自:第一财经
项目申报

随着长三角各地两会陆续闭幕,政府工作报告也陆续发布。长三角各地都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力重点。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长三角各地在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产业依然对于成本最为敏感

长三角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关注降低三类成本:

一是降低空间成本,比如上海提出,深化产业用地融合管理,持续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连云港提出,稳步开展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推广“一海多用”新模式。

二是降低用能成本,比如浙江明确,深化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全省工商业电价较上年下降3分/千瓦时以上,供浙气源综合价格下降3~5分/立方米。

三是降低研发成本,多地都提出壮大耐心资本,鼓励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企业研发属于高风险活动,我国目前仅为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支持,但是欧盟《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明确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并强调补贴对象和程序的“非专向性”,在符合WTO规则前提下部分解决企业因研发外部性而导致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美国除了研发税收抵免政策,还推出了创新投资税收减免政策、知识产权税收优惠政策、科技创新区税收优惠政策。长三角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研究给予重点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补贴,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保险制度,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

未来产业成为少数城市的游戏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聚力发展未来产业,但是只有少数城市聚焦的是未来的产业,更多城市培育的是产业的未来。真正的未来产业投入高、风险大、产出周期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更有可能提供成长的土壤。

比如上海提出,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2024年底清华大学与华山医院顺利完成全国第三例、上海第一例临床试验植入脑机接口手术。

顶尖产业成为少数团队的游戏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大力吸引顶尖科学家及团队。随着产业赛道越来越窄,某个顶尖领域的创业团队可能就是有限的几支、资深玩家可能就是不大的群体,因此招引一个对的科学家往往能带来一支顶尖团队,培育一批一流企业,甚至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团队之间的交流又能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比如近期出圈的杭州“六小龙”就是典型代表。

长三角要结合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逐步打通“青年科学家—优青人才—杰青人才—长江学者—两院院士”的培育路径,力争培养若干本土成长、扎根本土的杰出人才,实现个人成长、事业成长、区域成长的同频共振。此外,“创二代”们有资源、有学历,相较于普通人创业更容易获得成功,也要作为重点关注和引进的对象。

前沿产业对于科技支撑更加依赖

上海、合肥等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依托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发展前沿产业。

目前全国共有77个大科学装置,其中长三角已建、在建及规划的大科学装置有27个,占比三成以上,比如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的长三角用户占比64.2%,上海光源的长三角用户占比44%。近期,位于上海的能量奇点成功点亮可控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其真空室、冷屏等主机系统关键设备,由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提供;托卡马克组装,交给了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装置环境和辐射安全评估,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负责。今年1月20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科学岛创造“亿度千秒”新世界纪录,合肥进一步明确,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推进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建设,加快聚变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聚变新能公司。但是目前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服务地方的潜力有待挖掘,对于企业用户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开放度有待提高。

新兴产业对于制度创新有更迫切的需求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未来产业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颠覆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甚至有许多产业形态是没有现成的评价或监管依据的,这就要求对“四不像”的新业态、新企业给予更为宽松、更为包容的成长空间。比如上海提出,推动出台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政策,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运服务、文化等领域形成更大突破。长三角要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要积极构建“可以试”“允许干”的氛围。

产业生态对于产业集聚的引力越来越强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完善产业生态。比如常州提出,推动“产业基地化”向“集群规模化”升级,围绕电机电控、车用芯片、智能网联等领域完善核心零部件产业生态。

我们也观察到,随着新能源汽车重心转向长三角,京津冀的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会主动选择迁移到长三角,特别是对于一些不便于长途运输的产品,会更加倾向于围绕链主企业就近布局。同时对于“大厂”,每年都有一定的离职率,这些离职人员往往会围绕老东家进行二次创业,比如从华为离职的“天才少年”稚晖君,在上海创办了智元机器人。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围绕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也在密切关注这个群体。

传统产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更好赋能传统产业焕新。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共有1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江苏是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纺织,浙江是绿色石化、现代纺织与服装、高端软件、智能物联,安徽是装备制造和汽车。可见,传统产业作为产业金字塔中的塔基,是基础性支撑,“新的产业不大、大的产业不新”是一种常态,符合“二八定律”。放眼发达国家和地区,钢铁、造船、石化、轻工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长三角还是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

产业政策更加聚焦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系统构建产业体系,比如上海的(2+2)+(3+6)+(4+5)、苏州的“1030”、无锡的“3010”等。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三三制”调整产业地图,并明确非主导产业所在区出台的产业政策,不得优于主导产业所在区。同时,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接续出台了《“十四五”时期各区高精尖重点产业集群指导方向》,提出分区产业发展“三三制”原则,即“每个产业在三个区布局,每个区布局三个重点产业”。深圳也提出,原则上每个产业集群控制在3~5个区布局,其中细分领域较多的产业集群可适当增加布局区;每个区重点发展3~5个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未来围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将更加聚焦,构建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对于长三角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要素流动是区域产业合作的关键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包括都市圈建设作为重点谋划的事项,其中的关键在于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

比如,目前上海算力资源底数不明,使用不充分,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算占比不得而知;五大智算中心分布于松江、金山、临港等地,算力分布分散,存在高效连接难题;算力异构化程度高,统一管理调度难度大;算力归属于不同运营方,算力交易过程中存在信任问题。近期一体化示范区发布了《算力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意见》,就是为了探索跨区域的算力调度和交易体系,更好满足长三角前沿产业对于算力的需求。芜湖则提出,推动建立长三角枢纽节点算力联动机制和跨区域算力合作机制,承接长三角地区外溢算力需求。

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要进一步打通应用场景,探索挖掘和统筹更大范围内的场景资源,推出不同组合的市场化场景清单,设立“场景券”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吸引更多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场景需求的企业前来先行先试。

工业服务业对于制造业发展愈加重要

长三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大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海提出,推动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制定出台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2024年,上海发布了《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关于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明确工业服务业包括服务型制造、产业智能化(工业企业数智化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商、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上海制造”新型服务生态平台(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工业专业服务)等。

长三角各城市要充分依托本地的制造业基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对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的专业服务平台,更好满足本市企业需求。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