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火爆出圈,人型机器人登上春晚,杭州“六小龙”将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创新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又一次重新认识了杭州。
标兵渐远。素以科技创新著称的合肥,该如何检视自己的创新生态,培育特色创新物种与新兴产业,重塑身份认同?
2024年,合肥以13507.7亿元的GDP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比2023年再进1位。不过,与紧随其后的佛山、西安、泉州相比,也仅有几百亿元的差距。
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抑或一个传统产业的衰退,就会很快改变这种竞争格局。
追兵逼近。在新一轮你追我赶中,合肥又该如何打破路径依赖,找到新的发力点与增长点,不断巩固自己的领先优势?
乙巳蛇年,这些问题,都等着合肥去解答。
拼经济的道路上,时间从来都是具体、可量化的,它们可以是一季、一月,也可以是一周、一天。
在市委市政府进行为期一周的密集调研、交流研讨后,今天上午,全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重点项目推进会召开。破局2025,合肥这场大会给出了什么答案?
乙巳蛇年春信悄至,天鹅湖畔梅花绽放。通讯员 王世保 摄
01
合肥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让我们先看一下合肥近三年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2022年,第21位;2023年,第20位;2024年,第19位。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那么,2025年?
区域竞争,不进则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一个城市要想保持身位十分不易,迈上一个新台阶更是难上加难。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大多数城市首选的发展路径,这也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换道超车的“胜负手”。新春伊始,全国多个城市都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2025年各项重点工作的C位。
诞生“六小龙”的杭州在“新春第一会”上就提出: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奋进2025的最强音。
武汉已经连续4年将科技创新确定为“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从科技体制机制、高质量科技供给等六个方面来推进科创高地建设。
“跳起来摘桃子”,合肥别无他法,唯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天的全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重点项目推进会,合肥也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大会主题之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道“普世性”命题。不过,对于合肥来说,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先看天时。当下,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对合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指示。
总书记对合肥寄予厚望,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合肥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再看地利。科技创新是合肥独特的资源禀赋。孕育科创火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屡屡刷新世界纪录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载“国之重器”的未来大科学城,还有一批大学大院大所及新型研发机构……
正如DeepSeek等杭州“六小龙”基于浙江大学的技术底座,他们将为合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的科技后盾。
位于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最后看人和。科技创新融入城市血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已成全市共识。一大批懂创新、懂产业的干部队伍,还有每年新增30多万名大学生、十多万名高技能人才……
科技创新充满不确定性,而他们都将成为合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大的确定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各个领域环环相扣。在今天这场大会上,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合肥,作出新的部署——
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坚定以新质生产力大发展带动城市能级大跃升。
02
一个个新兴产业,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
通过杭州“六小龙”,我们看到杭州实现了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的跨越。
重组生产要素,重塑乃至颠覆传统产业的边界,开辟出一条新的赛道与新的应用场景,这就是新兴产业,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新赛道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合肥此次大会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杭州有DeepSeek,合肥有什么?
今年,合肥将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能级,力争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跻身新的国家级产业集群。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启江二号”人形机器人亮相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对于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经营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欧盟发布的《欧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白皮书》,将世界级产业集群定义为能够在世界级水平上促进企业创新、区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生态系统。
世界级产业集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协同创新,能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代表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根据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合肥还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产业集群。而全球排名靠前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就包括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日本爱知汽车产业集群等。
合肥如何培育产业集群?
无论是战新产业中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还是未来产业中的量子、空天信息、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其中的大多数并非合肥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
颠覆性技术的攻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场景的探索……正是以科创资源为技术底座,基于对前沿产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兼之以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合肥精心培育优质创新生态,成功实现了“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飞跃。
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合肥也有着更大的目标——系统实施六大工程: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传统产业提质焕新工程、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工程、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程、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工程。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合肥形成了自己清晰的产业逻辑。
静等风来,花开成海。
03
项目为王。
如果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仰望星空的谋划,那么“重点项目推进”就是脚踏实地的执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落到具体产业、落到重点项目。没有源源不断的好项目、大项目,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也是合肥此次大会与其他城市“新春第一会”区别之所在。
二者并列,究竟有何深意?
项目是抓手,投资是支撑。这些年,正是因为有了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等一批重点项目,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得以一路狂飙,才能给经济发展增添了一个新的动力引擎。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5万辆,增长81%。而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去年超过1200万辆,合肥占据十分之一以上。
2025年,合肥设定新的目标: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55万辆。
20万辆的增量,关键还是看项目。今年,合肥将推动尊界“超级工厂”、大众安徽二期、蔚来第三工厂达产满产……
大众安徽智能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不论是世界级产业集群,还是国家级产业集群,都注重产业规模与产业集聚度。今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规模突破5000亿元、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突破4000亿元、先进光储产业集群突破2000亿元、智能家电(家居)产业规模稳定在千亿元以上。
只有项目,才有规模。2025年,合肥将重点推进维信诺8.6代线、晶合四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落地液流电池、钙钛矿电池、固态电池等先进产能项目。
全年力争新开工重点项目700个以上,其中一季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超200个……
目标在前。会上,各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开发区都立下了“军令状”,相互激励、相互借鉴,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会议提出,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主攻方向,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进一步推动资源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奋力把今天的优质好项目转化为明天的新质生产力。
谋在长远,干在当下。将新质生产力与重点项目两题共答,让顶层设计有了落脚点,也让一线推进有了大方向。
这是合肥当下的底气,也是未来的希望。
04
关于“开门红”,中国人仿佛都有种执念。
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奋力实现“开门红”。这样的提法,频频出现于各大媒体头条。
杭州,“开工令”已经下达,一季度2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9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4亿元,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热潮。
南京,发布2025项目名单,全年共安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500个,其中百亿项目31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武汉,发布十大科技创新产品,出台“18条”推进研发产业化,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
战鼓声声,旌旗猎猎。春节过后,各个城市纷纷祭出“大招”,力争抢先一步、快走一拍。
中贝(合肥)动力及储能电池PACK项目生产的电池包顺利下线。通讯员 季云冈 葛庆钊 摄
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开门红”,这个强有力的信号,不仅是短期稳增长的现实需求,也是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细算一下,一季度已过三分之一,还剩不到两个月,任谁也坐不住。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合肥理应一马当先,使劲往前赶。
这场大会既部署了新一年的工作路径和方法,也拧紧了争分夺秒的发条:奋力跑好“第一棒”,确保首季“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争先进位的激情被点燃,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被激活……新一轮拼经济的竞速赛,正式打响。
向着春天,合肥跑起来!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