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做好“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坚持创新引领
新建数字汽车工业软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验室,高效运营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智能电磁动力系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验室。
实施新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重大创新计划,围绕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
智能驾驶体系、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推动汽车领域“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打造全球汽车企业研发总部、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地。支持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支持奇瑞、江淮协同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开展联合攻关,在飞行汽车、智能化模块化整车平台、自动驾驶、智能底盘、氢燃料电池、车身敏捷设计、智慧车列等领域布局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重大项目。
推动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集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资源,共建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推进“开阳实验室”建设,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高算力智能座舱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
二、促进整零加速协同发展
加快整车项目建设,蔚来纯电动汽车新桥二工厂建成投产,争取奇瑞新能源汽车扩能项目落地实施。
印发《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5年“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推进方案》。
支持整车企业近地化、区域化布局新增零部件和后市场项目。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引育计划。
加快零部件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支持顶山一汊河、浦口一南谯、江宁一博望等省际新型功能区探索创新跨区域汽车产业一体化合作机制。与深圳、海南等加强合作,开展零部件技术联合攻关和关键场景打造。
探索建立新能源汽车ESG体系标准,推动零部件企业ESG信息披露。
深入实施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开展十强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评选。
常态化开展整零对接活动,打响“一市一主题”品牌。围绕智能网联、车规级芯片等重点领域,举办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零对接活动。推动整零对接“进县入园”。
完成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优化升级,打造汽车超级市场。
推进汽车供应链透明化项目建设,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构建智能网联新生态
支持合肥市加快国家级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支持黄山市以核心景区为突破口,推进高品质文旅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融合产业生态建设(一期项目)。支持安庆市加快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安徽省北斗导航与服务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皖北各市在市民出行、环卫、矿卡、物流、城市末端配送等领域,超前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
推动《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落实。争取奇瑞、江汽获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依托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中心、芜湖市智能网联大数据中心监管平台等,探索形成全省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
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围绕自动驾驶感知、开放道路运营管理、AI大模型、人机交互、车联网量子安全通信等,开展标准研制工作。
印发《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条例》《滁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加快芜湖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立法工作。
四、推动后市场提质增效
加快引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配套生产性服务业。
全年建成2.5万个公用充电桩、2.3万个专用和自用充电桩,实现“充电桩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推广、完善“安徽充换电”APP。支持中安能源(安徽)有限公司完成100个储充换一体站建设任务,实现换电站“县县通”。
推进合肥市、芜湖市、淮北市争创国家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支持蚌埠市、淮南市、安庆市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建设。
加大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力度。积极争取淮南市获批国家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加力扩围实施汽车以旧换新(含报废更新、置换更新)补贴政策,促进汽车更新消费、阶梯消费。组织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推进全省汽车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组建新能源汽车维修联盟。制定支持二手车健康发展举措。
支持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设计生产、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环节地方标准。
举办2025年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举办新能源汽车领域“黄山松”系列产业创新思想会。举办2025国际生态汽车拉力赛、2025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支持举办2025奇瑞国际经销商大会。支持举办区域性新能源汽车展等活动。
举办2025年安徽自驾游大会、长三角汽车(房车)集结赛等,更新推出自驾游精品线路。支持建设一批融合“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为一体的汽车露营地。
五、强化要素支撑
支持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加强汽车类学科和专业建设。支持职业院校新建3-5个汽车领域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支持省内外高水平院校与省内产业链头部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推广应用省汽车产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服务中心高效运营。成立安徽省汽车产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盟。
持续支持全省符合条件的汽车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给予相应补贴。扩大新能源汽车企业“科技副总”选派规模。
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创业者开展“未来新徽商特训营”等创业培训。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汽车领域复合型人才。
运营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母子基金。
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情况纳入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评价。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新能源汽车不同阶段金融需求创新产品。
加快奇瑞汽车上市进程。
六、支持汽车“走出去”
引导车企有序推进海外布局。支持整车企业与零部件、后市场企业抱团“出海”。抢抓二手车出口机遇,支持有基础的二手车出口企业建设二手车出口创新平台。
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投资安徽行、海客圆桌会等活动以及中国一东盟新能源汽车行业合作理事会等平台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外合作。依托世界知名专业展会平台,在境外举办5场左右安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主题展。
培育壮大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等省内优势物流企业。进一步发挥芜湖塔桥多式联运基地等作用,引育多式联运物流龙头企业。争取增加中欧班列班次,扩大整车出口定制化班列规模。
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支持车企“走出去”。鼓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安徽分公司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方案,发挥出口信保融资增信作用。
七、加快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
支持有条件的市率先打造专用车生产基地提升皖北专用车生产规模。推进首太新能源产业园锂电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毫芜园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等建设。
充分借助龙头企业、行业商协会、基金招商伙伴等力量,加快优质项目导入。遴选皖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符合条件的皖北新能源汽车企业上市挂牌。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支持央企、省属企业、知名民企等关键力量参与皖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江汽集团、奇瑞集团等整车企业进一步扩大在皖北地区投资,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
充分发挥长三角结对帮扶皖北地区优势,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展“投资皖北行”,“专家皖北行”“走进主机厂”“走进沪苏浙”“南北互动”等活动。
持续实施整零“对账行动”,提高皖北零部件企业配套水平。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皖北高校加快设立汽车电子、智能网联等学科,培养汽车专业人才。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