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布局前瞻性战新产业

安徽省资讯 (7166) 发布于:2022-01-12 11:58:07 更新于:2022-01-12 11:58:25 来自:中安在线
项目申报

近期,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安徽智库论坛活动在合肥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美好安徽”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打造安徽产业竞争新优势等多个角度积极建言献策。现将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洪功翔发表了布局前瞻性战新产业的建议内容摘登如下: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是安徽省经济加速崛起的主要支撑。2011年至2020年10年间,安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只有1年低于GDP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有2年持平,其他7年都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28.5%、17.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均已超过70%,是GDP增长速度的2倍多。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安徽即将迈入第一方阵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抢抓产业技术革命先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先发优势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必将给世界各国和中国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培育安徽产业竞争新优势,需要努力引进“植入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内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掀起“双招双引”新热潮。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工作推进组,制定“双招双引”手册,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通过“双招双引”,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不仅要引进项目、技术、资金,更要引进人才、企业家、科技企业家,以及品牌、市场、管理、理念等,努力引进“植入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推广合肥“双招双引”经验,注重引进“灯塔”式创新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链主企业。

第二,抓住主场全球化机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地处中部地区的安徽要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生态环境、人力资源优势,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打造商品和要素循环畅通的巨大引力场;要注意发挥安徽的低商务成本优势、基础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优势,以及发挥2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发展优势,抓住主场全球化机遇,大力发展“内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谋划与沪苏浙的“山海协作工程”。山海协作工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以浙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山海协作工程的主要做法是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合理转移、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流动,从而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其中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是沪苏浙一对一帮扶皖北8市的具体路径之一。安徽要牢牢把握东部带动中部发展的机遇,在引进沪苏浙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上抢占先机。

第四,鼓励皖企与国内优势企业的并购整合。与优势企业并购整合,加入优势企业的分工合作体系,可以获得优势企业的投资、技术、管理、平台、社会声誉等溢出效应,也可以通过与优势企业并购整合来吸引其投资。中国宝武和马钢集团的重组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宝武在马钢要打造“1+8”精品钢产业基地,其中计划总投资92.69亿元新特钢工程项目于2021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

第五,营造优先安徽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的舆论氛围。2020年安徽吸引沪苏浙到位资金7490.5亿元,占省外投资的53%。安徽要研究并呼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沪苏浙优先向安徽转移产业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利用好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层面“三级运作”机制的“近水楼台”优势,抓住上海、苏南、环杭州湾等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现阶段性饱和的契机,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做好主动承接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进省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在省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中,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利益共享和征管协调机制,调动沪苏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对沪苏浙的考核机制,使得“要我建”变为“我要建”。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