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活让机器人干,老人的理疗陪护任务也交给机器人,甚至连孩子的功课辅导机器人也能一手包揽。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芜湖机器人目前的研发方向。
安徽省首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启江一号”上个月正式亮相,昭示着人形机器人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又近了一大步,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产业“风口”,芜湖正勇攀高峰、奋力狂奔。
科幻与现实还有多大差距?
人形机器人具有仿人外形、具备人类典型特征,能够模仿人类形态和行为,适应复杂环境、执行多任务作业,是机器人研究领域“顶端的明珠”。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将被赋予自主思考的能力。
人形机器人将有望成为继互联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现象级产品。
从目前发布的视频来看,“启江一号”已经具备了人类运动的基本要素,但是和人类相比动作比较生硬,运动流畅性还不够。“这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哈特副总工程师刘志恒博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感知定位)和小脑(运动控制)进行科研攻关。“通俗一点说,通过我们的努力,要为机器人装上‘小脑’和眼睛,让机器人和真人一样有视觉、会判断,能够规划运动并控制运动轨迹,也就是能自主行走,自主避障。”
哈特无人系统装备研发中心负责人郑亮博士主攻领域是低速无人驾驶,现在的研究课题是“让人形机器人像真人一样行动自如”。
“实际上,低速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的运动逻辑有部分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将一部分现有技术进行复制迁移。不过,虽然人形机器人对速度的要求不高,但是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设计却要复杂得多。比如说上斜坡这一动作,就牵涉到对支撑足的精准控制。再比如抓取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就牵涉到视觉分类、追踪、定位、决策等多个技术节点,必须要建立起基于大数据模型之上的强大感知系统才能实现。”郑亮说。
作为安徽省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芜分基地之一,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哈特今年的重点攻关课题之一。刘志恒表示,从科幻电影到现实生活,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仅是智能感知等技术上的突破,还涉及新材料应用甚至是整个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很高兴能做一颗铺路石,当一名先行者。
要像手机一样走进生活
如果说,哈特的科研人员们关注更多的还是人形机器人本身。那么启智(芜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显然计划得更加长远。这家由埃夫特控股,成立还不到半年的机器人企业已经着手规划人形机器人市场化、产业化的实现路径。
企业副总裁郭磊磊直言,“就在不远的未来,我们要推出全市场第一款成本控制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通用家用服务机器人。”这并不是郭磊磊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而是启智诞生之初就立下的“军令状”。
在机器人创新支撑方面,启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不仅有埃夫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鼎力支持,还有近水楼台的长三角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等创新支持。
8月下旬,企业还将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中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等国内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同时与上海交大、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对人形和智能机器人从硬件本体、核心零部件到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感知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科技攻关。
启智的目标,不仅仅是开发出一台人形机器人,而是制造出“一台像手机一样好用的成熟家用服务机器人产品”。
启智要研发的就是一款不同于传统机器人示教编程的智能机器人通用底座,再通过生态的搭建,赋能激发众多开发者参与生态,开发各种专业App,从而让一台机器人就能胜任扫地清洁、康复理疗、炒菜做饭、辅导学习等多种任务,变身真正的“多边形战士”。
到8月底,启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将增至70人左右,与清华、中科大的两个联合实验室也将正式运行。“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第一款可行走、并能进行简单任务操作的智能机器人样机。”郭磊磊说。
前路漫漫,我们已经出发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人工智能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2023年,我国密集出台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2023年底,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战略部署,分别确立了到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突显了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引领产业升级和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决心。
在位于鸠江区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梦想站上机器人产业风口的机器人企业远远不止启智一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酷哇、奥一等业内“优等生”都已摩拳擦掌,争相布局人形机器人。
尽管,就像研究人员说的那样,距离人形机器人的场景落地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比如关键核心技术有待提升、全产业链条亟需打通、整体成本还需进一步控制,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前夜。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出发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