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模式,继续转型

安徽省资讯 热点资讯 (3214) 发布于:2024-08-02 09:53:34 更新于:2024-08-02 09:53:34 来自:财经杂志
项目申报

在合肥市,一家电池龙头企业正加速生产中。该企业铅酸蓄电池日产量可达数十万千伏安时,是国内最大的铅酸电池出口商之一,早期经营传统铅酸电池,近年来,该企业逐步发力锂电、钠电等新技术,并加大拓展海外市场。

从传统产业迈向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当地政府、配套企业的帮助。在公司产品和市场升级的关键期,为了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集团在合肥设立了数字科技子公司,对传统ERP进行升级。基于新业务打造新流程的需要,集团找到了同样来合肥寻求发展的上海熵评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熵评科技”)合作。熵评科技负责帮助企业提供流程智能化平台,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该电池企业在ERP成功升级的同时实现了数百个核心业务流程数字化的管理和监控,降低了流程中80%以上的人工工作量。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会议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合肥,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合肥市蜀山区政府办、科创办负责人但孝飞告诉《财经》,就像蜀山区,正在做全区域、全流程、全要素、全场景的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成为蜀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能。

“蜀山区近年来一直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来解决发展困境。”但孝飞说,蜀山区是传统老城区,但辖区科教资源丰富,尝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改变区域发展格局,让蜀山区转型成为具有科创活力的新兴城区。

“为了成为科创强区,蜀山区明确了‘全域科创’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科创委+科创办+科创集团’的打法。”但孝飞告诉《财经》,同时,为解决科创载体短缺问题,蜀山区采取了“科创+城市更新”的方法,推动在高校院所周边建设一批科创载体,让高校院所的师生创新创业“每天节约一小时”。今年,蜀山区主要推进“全域科创”2.0版,强化校(院)地融合;一手抓科技招商和成果转化,一手抓科创服务和场景赋能。

科技创业转型之路

合肥科创企业的转型之路也是合肥探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史。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解析,“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

科创企业发展早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资金与技术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东杰告诉《财经》,合肥作为新兴科创型城市,在金融、商业等方面还没有充足的积淀,导致很多科技创业团队早期很难获得投融资机会。直到今天,银行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依然有限。

对此,“过去20年,从安徽省到合肥市,先后成立了多类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但还不能完全匹配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早期发展需求,需要更多的民间资本、更灵活的金融手段来支撑。科创型企业的发展不是线性逻辑,而是起步艰难、但中后期会呈现指数增长的发展逻辑。”朱东杰说,因此,如果城市不能够在企业创业早期时给予充足的支持和投入,很多小微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可能会在创办1年-2年之内,没等到完成研发与打开市场就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当科创企业发展至中后期,又面临着市场拓展、产业链合作等新瓶颈。这也正是合肥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

朱东杰告诉《财经》,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科创企业的相关问题。一是科创团队与企业的链接问题。合肥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制造业基础,目前国内的许多头部家电制造企业都在合肥设有生产基地。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去发挥本地的科创优势与制造业优势的“强强联合”,不仅助力这些制造业进一步升级,更能发挥1+1大于2的效果。

二是科创企业面临着业绩增长的难点和挑战。市场空间有限,但同质化企业较多。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存量要发展。熵评科技CEO程慧卿告诉《财经》,传统流程管理靠人力经验,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完成。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细小的管理成本积少成多,最终成本问题不可忽视。规模公司通过传统方式需花费千万元以上来完成对一个业务主流程的梳理分析和优化。这样的方式周期长、成本高,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流程管理本身的降本增效就成为亟须突破的问题。

据了解,在合肥,一种重新塑造流程的模式正在科创企业间蔓延开来。一些合肥的大中型企业意识到:新质生产力赋能,除了在现有领域推陈出新,还需要在细节处下功夫。集团司库数智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进代表。程慧卿向《财经》介绍,集团司库数智化是当前国资委对央国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点要求之一,也是保证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基础。票据管理流程作为司库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企业的整体资金计划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船财务公司探索将司库票据业务向成员单位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延伸,提高票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水平,提高票据资源使用效率。

据了解,熵评科技通过分析中船财务公司过去一年期间安徽乃至全国各地分子公司创建的所有票据,还原了从票据申请开始,到多重审批后创建承兑合同,一直到票据发行、票据出票以及兑付全过程。从流程的时效性、流程效率、流程规范程度等多维度,对流程进行评价和分析,使得票据管理流程百分百透明可控,降低流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复操作的比例为12%,票据出票和兑付的操作耗时降低了30%。

朱东杰告诉《财经》,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更好的技术手段,在不同层次上实现效率的提升。任何领域的创新都是各方一起创新、提升效率,真正把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升起来,迈上新台阶。因此,“还需要从管理、技术等维度重新审视我们的产业。这对区域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很重要。”

合肥科创城模式

哪里的创新生态好,哪里的科创主体就蓬勃生长。

近年来,“合肥模式”凭借着科创在中国广为人知,离不开其背后的力量:这里拥有以科研专业闻名的大学、与新兴产业有关的集群。合肥是中国先进科创城市探路的样本之一。

朱东杰认为,合肥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合肥地处中部和东部之间、长三角区域之内,有着“桥头堡”一样的区位优势,在交通、物流等方面对长江经济带起着带头作用。二是人力资源优势,在合肥发展初期,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汇集了大量高学历人才,为合肥近几年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叠加产业转移的背景,近几年合肥凭借着‘第一风投城市’等头衔、优良的营商环境、成本优势等主动承接了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许多项目,为合肥市细分领域带来了发展机会以及红利。”朱东杰说。

《财经》采访的部分专家认为,合肥市政府抓牢各个细分产业领域的发展逻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战略。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而科技创新依靠的是人才。朱东杰告诉《财经》,城市如果想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思考:城市是否愿意将发展红利与人才共享。“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让人创造价值,但现在要强调分配价值,让人才感受到公平回报。”

朱东杰观察,中科大以及不少海归学子越来越倾向于留在合肥创业就业,这让合肥的发展有了新期待。

合肥政府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人,较2022年净增21.9万人;2023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创历史新高,近3年累计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00万人。在合肥常住人口中,35岁以下人口占比约50%,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7万人以上,是全国的1.8倍左右。

“吸引人才和企业进驻的主要因素有:合肥为科创企业提供的税收、产业政策优惠,优良的营商环境,以及合肥已有的庞大人才储备库。”朱东杰说。

近几年,城市之间竞争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初步凸显。具备创新精神、服务意识的城市更容易吸引企业落户;落户企业越多,当地科创氛围越好,资金人才则不断流入。

在这两方面,合肥走在全国前列。但孝飞介绍,“比如,蜀山区构建了一个机制,让各部门与企业、高校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委派卫健委副主任去对接安徽医科大学,农业农村局对接安徽农业大学等,让部门与高校院所建立强关联。”此外,今年还引入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用来助力全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斯百德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子斌告诉《财经》,众多企业之所以选择落地合肥市蜀山区,也是合肥有足够多的目标群体。如果真正寻找科创企业客户,合肥是资源最充裕的。此外,落地合肥后,相关机构会帮助企业匹配更多应用场景,包括对接中科大、研究机构等资源,最大程度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程慧卿告诉《财经》,流程挖掘在国外起步较早,已成规模,但国内尚未流行开来。之所以选择合肥合作,一是合肥政府对新兴事物接纳度很高,“合肥领导相信,通过优化流程能真正释放生产力,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合肥具备完善的产业场景,在这里容易找到客户和应用场景。三是团队大多数是中科大毕业生,与诸如中科大、中科院几个所等机构有熟悉度,能保障人才和学术资源的匹配。

2023年,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13位,较2022年上升三位。近年来,合肥科创资源不断“扩容”集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奔向“应用场”,城市创新能级提升。

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要素也有所改变。张子斌告诉《财经》,以往企业效率提升依靠咨询机构、人力堆积。但现在更多依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价值体现。

抢滩未来产业布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地区企业不再用传统方式寻求突破。面对经济业绩增长见顶、增量转存量市场等现状,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破局,寻求新突破。

曾经,合肥下注未来,先后押宝京东方、长鑫存储,甚至接盘蔚来汽车,一系列大胆的决策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壮大了当地产业链。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引领下,合肥模式有了新内涵——预测未来产业,并不断加大投入。

张子斌告诉《财经》,当全国抓家电生产的时候,合肥已经开始布局金融、芯片、显示屏。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合肥现在布局的三大量子产业方向(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可能是未来趋势。同样地,有些趋势已经在国外流行,比如向优化流程要效率,但在国内还没普及。诸如此类产业都称得上蓝海产业,也是未来产业中的一环。“这些未来产业落户合肥是最合适的。不仅会得到更多资源,激发企业潜能,合肥重视科研的气质也与企业发展理念相契合。”张子斌说。

朱东杰告诉《财经》,目前大家能常常看见的许多成熟产业,都是花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布局和培育的。所以,政府需要更长远的眼光。今天投资明天就要看成效,不符合科技创业特质。因此,政府应沉下心来,有更多耐心。从区域发展视角来看,政府的思路、眼界和作为,对区域发展起核心作用。

“人工智能是下一步各地争抢的产业高地。”朱东杰说,尽管人工智能还没有成为革命性的落地产业,但人们已经看到了它未来的可能性。更早期的投入和支持可能暂时没有回报,但需要坚持。

合肥较早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潜力。例如,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推动行业的智能升级与新型工业化。

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合肥企业,科大讯飞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于6月24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但孝飞介绍,当地政府助力产业发展是一套完整流程,政府会注意到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应用场景和相关配套服务。

《财经》了解,在合肥,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越来越多企业相互赋能、双向奔赴,形成良性循环。例如,科大讯飞与江汽集团在智能座舱、智能车联网、智能驾驶、智能销服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万物梁行在物业及综合设施管理服务方面开展合作。一个龙头企业带领产业链上中下游众多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