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颗合肥卫星即将升空 安徽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型

安徽省资讯 热点资讯 (1414) 发布于:2024-07-19 16:22:48 更新于:2024-07-19 16:22:48 来自:大皖新闻
项目申报

7月17日,西藏错那市的一片荒漠中,一丛丛有着“太空基因”的牧草长势喜人。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科研部总监何其怀高兴地对大皖新闻记者说,等到9月左右,这批牧草就能成熟并进行第一次收割。

又一颗合肥卫星即将升空  安徽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型

当天,天启卫星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赫义明向记者传递一个好消息,预计今年8月,该公司将继续发射一颗来自合肥的卫星,未来还将完成一代星座全部38颗卫星发射组网,届时可实现全球覆盖组网。

当前,商业航天时代已经到来,全球正在加快布局,密集竞争空天资源。在我们抬头看见或看不见的地方,空中的卫星、来自太空中的种子、月球背面的国旗,安徽元素正不断地飞向太空。

聚星成链叩问苍穹

2024年3月20日8时许,以安徽元素命名的卫星——“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首次飞向深空。

作为深空探测实验室的首发星,“天都星”由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将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

2024年4月3日,天都二号拍摄双星组合体成功实施双星分离视频截图(图片来源:深空探测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巢湖一号”“合肥高新一号”等以安徽元素命名的卫星也相继发射成功,但都是在近地轨道运行。而这两颗名称来自安徽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星”则是“安徽元素”首次飞向宇宙深处。

“近年来,安徽合肥高度重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给我们企业也带来了很大信心,可以说合肥目前是全国在商业航天领域最具优势的城市。”7月17日,天启卫星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赫义明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一个好消息,今年8月,该公司将继续发射一颗来自合肥的卫星,未来还将完成一代星座全部38颗卫星发射组网,届时可实现全球覆盖组网。

2024年5月29日,天启25-28星成功发射,其中第26号名为“皖投一号”。新华社发

天启卫星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国电高科)的控股子公司,位于合肥高新区,2020年成立。据悉,国电高科作为国内商业航天领军企业,截止2024年7月,国电高科部署的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已有25颗卫星在轨,该星座具有全球覆盖、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点,为全球用户提供“空天地海”一体化卫星物联网数据服务。

赫义明表示,目前位于合肥的天启卫星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二总部,承载了天启星座整个华东区、中东、非洲业务运营、研发、市场、模组等重要任务。

奔赴星辰,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梦想。过去数年间,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天启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第21号“合肥高新一号”、第26号“皖投一号”……从“天仙”到“天启”,太空中的“安徽造”已经逐渐聚星成链;从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到2024年第一届空间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纷纷落地合肥,来自安徽的“问天”产业正式迈上了“星征途”。

太空归来的种子种在了西藏

2024年7月中旬,西藏自治区错那市的一片不起眼的荒地中,一茬茬鲜嫩的牧草正在肆意生长。而在过去,这片区域由于土壤肥力过低,已经荒废许久,甚至连当地的杂草都种不出来。

就在前不久,来自安徽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最新研发的“太空种子”播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目前已进入初步试验阶段,“选种了6个品种的‘太空牧草’,播种面积达到30亩,目前长势非常喜人,预计在今年9月就可以收割第一茬。”太空科技研究中心科研部总监何其怀高兴地对大皖新闻记者说。

据了解,这不是安徽第一次尝试太空育种。

自神舟一号飞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历次飞行试验中,利用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飞行器的资源余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间搭载诱变实验。据估算,航天育种创造直接经济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在此过程中,安徽的种子也频频“露脸”。

相关材料显示,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安徽的油菜、蔬菜种子等,就有机会登陆太空。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时,搭载了由阜阳市选送的200克小麦种子、100克大豆种子,这也是我省小麦、豆类的第一次飞天。

何其怀向记者介绍,通过利用航天技术将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诱导其产生遗传变异,可以选育出适应高寒气候的优良新品种。“我们这一批在西藏4380米海拔的荒地上种植的牧草,具有耐寒、耐旱、耐高温等多种特性,从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到40摄氏度的高温,我们的牧草都能茁壮成长。”

经过一个月以来的观察,何其怀表示试验结果已经达到了此前的预期,“证明经过我们太空育种的牧草种子完全可以适应这里贫瘠的土壤条件,未来我们还将在当地建立高原航天育种重点实验室。今年还准备继续送更多种子登上太空,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推动航天育种技术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改善西藏荒漠化生态现象。”

月球背面的国旗是石头做成的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面起飞,在探测器上升起飞前,着陆器携带的一面“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这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也标志着月面国旗展示系统圆满成功。至今,这面红旗依然留在月球上。

据了解,这面织物版国旗系安庆市的安徽华茂集团生产。为生产这面国旗,安徽华茂集团高度重视,命名该项目为“华茂一号工程”,与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共同组成科研攻关团队,历时八年、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和持续攻关研制而成。

据安徽华茂集团一位研发人员介绍,“飞月”国旗是八年前就订下的项目。由于月球表面电磁辐射强,环境恶劣,温差可达正负150摄氏度,这就决定了普通五星红旗在月球上无法使用。在国旗生产制作过程中,华茂依靠严格的品质管控技术,在纺纱、织布、染色、缝纫等“一条龙”生产过程中,满足近于“苛刻”的质量要求,采用特殊生产工艺技术,攻克了纺纱生产难关,针对纤维上色率低,发明了适应高低温上染的工艺方法,解决了鲜艳度、粘性、缝纫平整度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符合登月要求的第一面“织物版”五星红旗。

而就在前不久,嫦娥六号着陆器搭载的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石头版”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我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也是安徽华茂集团第二次参与到“飞月”国旗的制作过程中。

华茂集团研发人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此面“石头版”月面国旗经历四年,在研制过程中,安徽华茂和武汉纺大等单位科研人员攻克了纺纱、织造、染色等多重工艺技术难关,再次展现了华茂的创新实力。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在研制过程中,该面国旗选择采用与月壤成分相同的玄武岩物质作为主要材料。这种物质经加工后的纤维,具有良好的强度、耐热性、耐腐蚀性和抗辐射性能,能够防御月球表面恶劣环境。

但玄武岩纤维属于无机纤维,表面光滑、脆性易碎、模量高,难以纺织成所需的织物材料,针对这些难题,华茂纺织研究院设计开发出了专门生产装备,经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纺纱、织造工艺路线,实现了玄武岩纤维的无损纺纱与织造,较好地解决了玄武岩纤维纺纱、织造等技术难题,彰显了安徽华茂在纺纱、织造领域的领先技术水平。

加快安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6月20日,以“聚焦星城共话空天”为主题的合肥高新区2024年空天信息招商推介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推介会上,70余家科研院所、空天信息重点企业及相关投资机构超百人参加。

会上介绍,两年来,合肥高新区累计招引空天信息产业重点项目超50个,协议投资额超400亿元,海天丝路、中科卫星、国电高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已初步形成“一核两级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回顾过去,中科星图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银河航天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天仪研究院等多家知名科研院所或重点企业正式落户安徽,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等空天产业行业高端会议在皖成功举办,深空探测实验室、量子国家实验室、北斗导航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更是成为安徽空天信息产业的“新地标”。

展望未来,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推出50亿元规模的安徽空天信息产业基金和首只商业化空天信息专项基金——和生星图基金。《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更提出,力争“十四五”末形成1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制造产业、3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产业、500亿元左右规模的“通导遥”数据综合应用及配套产业,培育千亿元级“空天系”产业生态,力促空天信息成为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催生万亿“蓝海”。民盟合肥市委空天信息产业课题组组长、民盟安徽省委教育委委员张方军感言,空天信息产业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目前,安徽省的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型,拥有国内领先的航天装备工程技术基础,汇聚着多个专业航天装备科研队伍。”

如今,道道“星”光已经汇聚安徽这片热土,如何把握机遇、不失先机是未来需要考虑的头号问题。

张方军所在课题组于2024年合肥市两会上提交的提案中还指出,目前安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仍面临着未纳入法制化管理、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导向不足、企业动力偏弱等问题,“总体来说,对于安徽而言仍是一个新课题,发挥好本土科创、产业优势,继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建新发展格局仍迫在眉睫。”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