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我省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动能。
汽车是我省重点发展的“首位产业”。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重大机遇,我省致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完善产业专班工作机制,出台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制定全国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组建省汽车办并实体化运行,建立汽车全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实行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着力推动“双招双引”提质增效,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势头强劲,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七大生态”加快构建。
2023年,我省全年汽车产量249.1万辆,由2022年全国第7位跃居第2位,增长48.1%,占全国比重8.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由2022年全国第7位上升至第4位,增长60.5%,占全国比重9.1%。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占全国比重23.4%。今年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5%。
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是我省聚力发展的另一重点产业。紧扣“先进、新型”两个关键词,我省加快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锻长补短、产业层级提升、产业生态优化、海外市场拓展、应用牵引场景示范、规范有序发展“七大行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规模体量看,去年全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967.4亿元,同比增长50.9%,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江苏、浙江。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1亿元,其中储能电池和储能系统环节营收528亿元。从创新能力看,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净增62家、达到1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34家;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总数达到6家。全省先进光伏电池(N型和钙钛矿)产能占比达到87%,比2022年提升32个百分点;产量占比达到80%,比全国高53.5个百分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去年以来,我省推动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汇聚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上市公司突破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90家。维信诺、视涯入选国家显示领域链主企业,晶合集成成功上市、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合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400亿元,增长9.1%。
ChatGPT发布引发人工智能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通用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2023年是通用人工智能元年,也是我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奠基之年。我省在全国较早印发实施《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行动目标和具体举措。有关机构数据显示,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链综合评价居全国第5位、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6位。
装备制造业历来是安徽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去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营收突破1万亿元,成为首个破万亿元的新兴产业。当前,安徽还致力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确立了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7个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
围绕新兴产业的区域竞争非常激烈,产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久前,省政府出台《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重点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培育力度。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壮大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加快基金募投运营,促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产业基础、新材料、中药等领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新材料领域重大研发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2.4%提高到4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2023年增长11.2%,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