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四月,生机盎然。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多年来,合肥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做好科技与产业的“接棒人”,打通科技成果发现通道,嫁接成果转化桥梁。去年“舍得”246亿元投入科技创新,跻身2023年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前十。
紧抓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新质生产力正在合肥加快形成。
对接“第一个人”
推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挖掘优秀科技成果并推向市场,犹如“掘金”工作,需深入一线耐心勘探。
然而“掘金”,不仅是挖掘“书架”上的成果,将其转变成“货架”上的产品,更是将见证科技成果诞生的“第一个人”——科学家,挖掘成为创业者。
如果长期观察合肥的科技领域,你会发现有一股“掘金”热潮,且年年逐高。由政府带头,政策加持,市场力量纷纷加入,这支“掘金”队伍,争先对接科技成果的“第一个人”。
由政府吹响号角,合肥先从市级层面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直接敲开实验室的门和科学家交流。
今年1月18日,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院的合肥普斯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的核心成员,是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的教授罗派峰。
从科学家变成创业者,说起其中缘由,就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的推波助力。
罗派峰带领团队研究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CVD气相法大面积制备技术,这项技术为国内首创,也正是当前新能源领域迫切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二组(以下简称“专班二组”)通过到高校院所定期摸排,在这一科研项目启动初期,就关注到了罗派峰团队。
“我们捕捉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VD技术装备产业化这一成果后,主动邀请罗派峰教授团队将该成果在合肥转化,推动其在合肥成立公司。”专班二组工作人员介绍。
为将这一成果落地到产业当中,专班二组将该项目录入到合肥“科创大脑”平台,展示其项目亮点和创新之处。发布后不久,该项目就引起种子基金投资经理的关注,并获得了融资,以最快速度从高校科技项目变成了产业化公司。
在合肥市,像普斯凯新能源这样因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立的公司还有很多。如今,合肥已成立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开展科技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2022年以来,已挖掘高校院所成果5098项,依托成果成立企业716家,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第一个人”成为战新产业中的创业者。
提供“第一时间服务”
护航科创企业壮大成势
在合肥,只要科技工作者迈出“从0到1”的技术突破,各方力量就会携手带领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完成科技成果“最后一米”的应用落地。
中科采象是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出来的创业团队。2021年12月,乘上中国科大赋权改革试点的政策东风,中科采象在合肥注册成立,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转移到市场中。
从科研者到创业者,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身份上,更是需要面对和解决随之而来的各种具体问题。比如如何成立公司?股权如何分配?办公场所设在哪里?怎么快速适应市场化思维……不过在合肥,这些问题和困难,并不会让创新创业者独自面对。
中科采象总经理张可立告诉记者,在发展过程中,从政策、场地到业务,从政府到产业园区,都给予了诸多支持,以务实举措助力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新科技装备能够早日进入产业化的进程。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没有办公地点,中安创谷科技园就把自己留用的场所给了我们。”如今,中科采象在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科技园的超高层主楼拥有办公空间。
成立两年,中科采象在市场中迅速脱颖而出。他们利用大科学装置研究和建设的先进技术,助力我国首次使用自研装备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发布了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
除了为初创企业做好后勤保障,合肥也和企业并肩作战,找寻发展机会。“有技术但不会办企业,我们来辅导;有成果但找不到投资方,我们来对接。”
合肥夸夫超导科技已经成立近三年,创始人潘熙锋说,在创业之初,合肥高新区“天翅创”众创空间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初创期融资需求,撮合上下游企业,走过了创立初期的艰难时光。
“天翅创”相关负责人董亮告诉记者,“天翅创”不仅为初创团队配备创业导师,还提供会计、税务、知识产权等齐全的第三方服务,帮助创业团队跨越“死亡之谷关键一公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办企业最初一公里”。
为给科创企业第一时间提供服务,合肥可谓是“千方百计”——组建市委科创委、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高起点布局建设“科大硅谷”,搭建合肥“科创大脑”平台,发挥市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集群式”科技金融力量,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纾困解难。
如今,合肥打造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全链条培育梯队,助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
2023年,全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达8406户,同比增长31%,为2019年2539户的3.3倍。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首次“破万”,同比增长34.1%。
给出“第一张订单”
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带货”
创新团队变身科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拥有“硬核”实力的初创企业,在市场中却犹如“初生牛犊”。如何让其快速打出名号、站稳脚跟?合肥选择给出“第一张订单”。
成立全国首个场景中心和处室、揭牌全国首个将场景作为城市资源运作的国有企业……在集聚创新资源的“擂台”上,合肥持续“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双需”对接。
偌大的骆岗公园,如今已成为合肥“带货”新技术、新产品的“超级直播间”。
合肥依托骆岗公园的原航站楼、原机场跑道、锦绣湖驿站等N个特色地标,开放了全域4.6平方公里综合场景应用空间,并发布多次场景征集令,累计对接超500家科创企业,已推动无人机、无人车、AI科普设备、能源管理、智慧会议等超100项新科技落地于此,投入应用。
如中科星驰,作为一家为智能汽车提供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该公司的无人驾驶巴士、无人售卖车和无人环卫车等产品已在骆岗公园内进行应用示范。“合肥开放充足的场景让新技术、新产品首试首用,这也让更多投资人能够直观看到我们的产品实力。”目前,中科星驰的无人系产品通过在骆岗公园的落地,成功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运营。
同样在合肥接到“第一张订单”的还有迅蚁科技。
迅蚁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构建城市空中配送网络的科技公司,设计开发的物流无人机、无人站及云端UTM系统能够为城市提供自动化航空货运服务。2023年,迅蚁科技的无人物流技术在骆岗公园进行了应用,通过无人机为游客们配送外卖订单,至今已完成了上千个订单。
得益于在骆岗公园的成熟运营,今年4月,迅蚁科技的无人业务版图在合肥再次拓展,正式承接了合肥首条血液空中生命通道的空中运输业务,将常态化为安徽省妇儿医学中心的3个院区、合肥市中心血站配送医疗急救物资。
除了“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合肥还出台实施《合肥市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认定及推广实施方案(试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创新产品就地应用。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获悉,目前已认定“三新”产品110项,推动“电动客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箱)火灾防控产品”“反射式低功耗户外液晶屏”等一批“三新”产品就地应用。
从接过科技到产业的“接力棒”,到跑好创新赛道的“最后一米”,合肥一直牢固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 ,不断上演着攀登科学高峰的“创新故事”。在科技创新的接力赛中,合肥大步迈进,朝向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