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兴产业发展,2022年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安徽省资讯 (8043) 发布于:2021-12-22 17:27:33 更新于:2021-12-22 17:27:33 来自: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项目申报

今年以来,安徽省经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高举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三面大旗”,创新工作手法、步法、打法,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制造业呈现起步有力、开局良好、整体平稳的良好态势,1—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居全国第10位;两年平均增长8.2%,居全国第9位。预计全年增长9%~10%,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2021年工作及成效

(一)制造强省开启新篇。研究制定“制造业提质提效扩量行动计划”,科学编制“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13”发展规划。评选发布制造业发展10强、10快县(市、区);印发实施光伏、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中国声谷四个“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长鑫存储二期、晶合12英寸晶圆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深入开展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牵头制定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专班工作方案,累计招引项目604个,总投资达3748.3亿元。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活动。开展中国声谷专项“双招双引”,1—9月,“中国声谷”新增入园企业391家、总数达1415家。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1—10月,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9%、累计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96项。

(三)工业互联强劲起势。推动出台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和专项支持政策,推动设立10亿元奖补资金、100亿元产业基金,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1个,其中工信部重点平台23个;打造全国首家省级政府主导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9月份上线以来,已集聚367家服务商、3048款工业APP,服务企业超万家。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万人培训、千企诊断”,预计全年培训1.66万人次。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2.43万个、“皖企登云”企业5600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269家,全省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57%,排名全国第5。

(四)创新融合步伐加快。成功创建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国新增数量的1/2、总数位居全国第3;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9家,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认定省级新产品436个、工业精品120个。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24个,“揭榜挂帅”项目已有1/3完成攻关。

(五)先进制造纵深推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1—11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500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41家、绿色工厂60家、数字化车间227个;新能源汽车生产17万辆、同比增长1.5倍,居全国第四位,创历史新高;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6家、5家;成功举办第八届工业设计大赛,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2家。

(六)专精特新活力迸发。召开全省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5条”,全省民营企业数达173.6万户、同比增长14.9%。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高成长型小微企业100户、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01户,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9户、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91户,争取第一批奖补资金1.33亿元,居全国第3位;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4.26亿元,居全国第1位。今年全省新增21家上市公司,19家是省“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投放专项信贷资金5392.5亿元,服务中小微企业22.95万户。

2022年工作安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促进产业链提质提效扩量,强化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加快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精准施策稳定工业增长基本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着力稳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省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打好清理民营企业欠款“攻坚战”。制定实施“制造业提质提效扩量行动计划”,抓好“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着力稳企业,坚持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缺电、缺工、缺芯、融资难贵等急难愁盼问题,稳定增加规上企业数量。着力稳投资,持续深化“双招双引”,高标准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高端展会,引进更多“种子选手”和“优质项目”;深入实施“零增地”技改,确保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00项。着力稳市场。统筹实施皖美制造、产销衔接、银企对接等活动,助力企业巩固根据地、拓展新市场。

(二)多点发力推动工业互联网起势突破。认真落实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和专项支持政策,加快设立100亿元工业互联网发展基金,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万名以上。扎实推进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建设,建设一批行业型、区域型、重点企业平台。实施5G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100个,建设5G基站2.5万个以上,加快5G网络县级以上城区、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覆盖。着力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新智造体系,推广工业机器人8000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200个,新增“皖企登云”企业6000家。

(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建立产业集群“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提升机制,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链长制”“群长制”,培育链主企业100户,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工业“四基”薄弱环节,滚动实施“揭榜挂帅”任务100项以上,聚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四)创新引领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大力实施“产学研1+N”创新工程,高标准推动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培育省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加大“三首一保”示范应用,培育省级新产品500项、安徽工业精品100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面推广“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出台配套政策、形成赋权清单,落实用地、用能、环境容量、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政策,提升土地“含金量”。

(五)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水平。制定出台进一步促进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五企共育”,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000家、省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专精特新冠军100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0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5家左右。持续实施“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行动,扩大首贷户规模和无还本续贷覆盖面,安排40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发挥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投资功能,推动优质专精特新企业登陆北交所等资本市场。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