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佛山、东莞、济南、常州、上海等之后,又一城市明确大力发展储能产业。
日前,合肥市发改委公布消息称,《合肥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27年)》(下称《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近日正式印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规划》发现,该文件是合肥市首次单独针对储能产业未来几年发展目标的规划文件。例如,《规划》首次提及了该地到2027年的储能产业营收将超过1500亿元的目标。在产业布局方面,合肥市规划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目标到2027年培育储能营收超五百亿的企业1家,超百亿的企业3家。
与此同时,在新型储能装机方面,《规划》也给予较为广阔的空间。2023年,合肥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同比增长近5倍,达到了14.9万千瓦。《规划》预计,到2027年,新型储能的总装机规模达到150万千瓦(1.5GW)。这也意味着,未来四年,合肥市的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
安徽省以光促储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在新能源制造业的角色不容小觑。合肥市曾提出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目标,不少先进的光伏产能在此集聚,先后引进了阳光电源、彩虹光伏玻璃、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协鑫集成、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健全。
省级层面,2023年11月,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到2027年,力争营业收入超7500亿元,培育1至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
围绕这一省级目标,合肥“以光促储”,出台了一系列新型储能发展政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合肥市力争到2027年,打造营收3000亿级的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这也意味着,到2027年,合肥市的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营收将占据安徽省营收规模的四成。
事实上,合肥市在光储领域的布局可以追溯到十年前。自2010年起,合肥市政府将先进光伏技术和新型储能产业视为其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并致力于推动这些产业集群的增长。2013年,合肥成为中国首批制定并实施专门光伏产业政策的城市之一。经过10余年的培育,到2022年,合肥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的产值达到了1107亿元,并且计划在2023年实现产值突破1600亿元。
而在本次《规划》中,最首当其冲的是合肥市对未来两年和四年的储能产业的发展节点。到2025年,合肥争取全市兆瓦级电化学储能电站达到50个;集聚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100家,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5个,新增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到2027年,合肥争取全市兆瓦级电化学储能电站达到100个;集聚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150家,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力争新增储能营收超500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省创新平台达到25个,力争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至3个。
在产业布局方面,合肥将构建新型储能“1+4”应用示范体系,以长丰县为核心区,未来大科学城、骆岗公园、新桥科创示范区和科大硅谷高新园区为综合应用示范区。通过“2+6+N”布局,形成以高新区、包河区为总部创新引领区,新站高新区、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安巢经开区为核心生产基地,全市建设N个特色产业园区。在场景应用方面,新型储能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企业、医院、工厂等24小时连续作业单位。
《规划》还明确了四大领域的共20条举措。在“有序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的领域中,不仅规划了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的“8+4”规划布局,还鼓励在工商业侧灵活推进新型储能建设。以及在交通和氢(氨)领域扩大储能应用,推动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程,建立“1+4”应用示范体系等。在“加强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攻关”中,《规划》提到,要持续开展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重点推动氢(氨)“制运储用”储能技术攻关、着力突破钠离子、液流、超导、超级电容等新型储能技术等。另外,为健全新型储能安全监管体系,《政策》提出要加强全过程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技术标准建设以及建立新型储能电站信息化平台等。
合肥竞逐储能“千亿俱乐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去年来就有多个新型储能重点项目计划落地合肥。2023年9月,中贝通信华东基地GPU智能算力中心以及新能源基地正式在安徽合肥落户。该项目共计投资55亿元,其中锂电相关项目为20亿元,其中包括10GWh锂离子电池与储能系统,预计明年将会投产。2023年5月科大国创披露的2023年度定增预案中显示,该公司计划募资不超过8.12亿元,用于将在合肥实施包括数据智慧平台、智慧储能等四大项目。其中位于投资第二位的智慧储能BMS及系统产业化项目也拟在安徽省合肥市进行建设,总投资额为 2.08亿元,项目建设期为24个月。
不只是合肥,整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是新能源发展较为集中的产业高地。而储能,作为一项刚刚得到规模化发展的产业,更是各地重点关注的制造业之一。
在珠三角地区,2023年3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纲领性文件《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纷纷紧跟目标做出实践。
深圳是最先抢跑的城市,2022年,深圳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达到2670亿元。在佛山,在2023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5次提到新型储能产业,要求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发展,争取到2025年培育成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在东莞,该地计划在2025年底之前将新型储能产业作为核心,打造千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惠州,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力争达到3GW、2027年力争达6GW,而且对储能项目和储能制造业将给予补贴,文件有效期3年。
在长三角地区,2022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将新型储能未来能源布局的重要方向。常州也在《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两个“万亿”目标,即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形成1个5000亿元以上、2个1000亿元以上,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双碳”战略机遇风口之下,新型储能展现了其旺盛的增长力,同时也吸引诸多城市纷纷入场角逐,竞相把新能源作为重点产业打造产业链集群。不过,在产业走红、城市扎堆的当下,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乱象亦值得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