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拟打造“升级版” 争创国家级超算中心

安徽省资讯 (1.1万) 发布于:2021-12-08 17:30:26 更新于:2021-12-14 14:54:54 来自:合肥日报
项目申报

大力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是合肥市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的重要抓手。虽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合肥在5G网络、宽带接入、物联感知、存算能力等方面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到2025年底,打造成为全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城市,合肥该何处着手?

【合肥先进计算中心】 实施升级工程,争创国家级超算中心

今年6月,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正式运行,成为全国先进计算阵营的重要一员。如今,已经服务新站高新区、高新区、中国声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区用户20多家。前不久,合肥先进计算中心还被安徽省发改委纳入省级人工智能计算资源共享名录。

按照最新的计划,下一步,合肥市还将实施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升级工程,推动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系统双精度计算峰值提升至300PFlops,争创国家级超算中心,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使用先进计算资源发展科研。

同时,实现高端计算服务在量子信息、生物基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应用创新,在重点满足国家科学中心计算需求的基础上,兼顾满足新兴产业和城市建设的计算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还将建设开放性智能计算中心,提供技术开发、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开源代码托管、芯片设计等共性服务,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芯片产业的创新应用打造公共算力基础。

【工业互联网】培育形成1-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深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将是合肥市“十四五”期间“推动传统基建升级”一个着力重点。今后,合肥市将推动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同时,鼓励支持汽车、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协同和模式创新;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为中小企业提供内网建设改造模板。

到2025年,合肥市计划培育形成1-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0个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50家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5G】到2025年末,力争建设5G基站超2.5万个

截至去年底,全市光缆线路长度达33万公里,实现新建小区、商务楼宇光纤入户全覆盖,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10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391万户,其中100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84%;实现4G网络城乡全覆盖,5G基站部署超8600个。

除了要扩大高速光纤宽带覆盖,合肥市还将推进5G网络向城市深度覆盖、县乡全面覆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应用需求,网络供给能力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到2025年末,力争建设5G基站超2.5万个,争取全国互联网骨干直连点落地,实现全市5G+光纤宽带“双千兆”覆盖。

接下来,合肥市还将适度超前布局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快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站、区块链服务网络、量子保密网建设,加快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

另外,建成合肥地面信息港,推进天地信息收发阵列、数据融合中心建设,力争将合肥市打造为国家级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骨干通信节点。

【城市生命线】 实现对全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全覆盖

2016年3月,合肥市启动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如今已累计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50多座桥梁、800多公里燃气管网、700多公里供水管网、200多公里排水管网、200多公里热力管网、50多公里地下管廊,已实现综合监控。2017年以来,排除各类风险492个。

“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平安小区”……截至2020年底,合肥市已在这些项目中部署各类感知前端6万余路,实现城域重点区域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初步建成全市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涵盖22个空气质量检测站、6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404家污染源企业的监测设施。

“十四五”期间,合肥市将重点聚焦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三大领域,加快推进泛在感知系统部署,全面采集城市运行状态,建成超1000万个城市智能感知设施,构筑“城市智能感知系统”。

其中,在公共安全方面,合肥市将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三期项目建设,继续扩大城市生命线监测范围,扩展主城区和县区等全市高风险区域,拓展轨道交通、电梯、地质、超高层建筑、综合管廊等监测对象,实现对全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全覆盖。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