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平行论坛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20日在合肥举行,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论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参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加快全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加快市场化步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汽车力量。
未来合肥的换电模式全球领先
在城市推动汽车向电动化转型,是世界各国城市治污减排的重要抓手。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本次论坛获悉,合肥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双试点城市,近年来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亮点不断,打造了我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出台了完备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安徽的发展,并连续四年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向电动化和数字化的转型,大众安徽将作为行业领导者,在这场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大众安徽CEO葛皖镝博士表示,大众安徽的发展亦得益于大众汽车集团与安徽当地伙伴的紧密合作,以及对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投资。继携手总部位于合肥的电池生产商国轩高科后,大众汽车集团正在建设集团在中国全资控股的第一家电池系统工厂。“首款新能源车型的预量产车将于 2022 年下半年下线,并计划在 2023 年下半年开始投产。到 2026 年,大众安徽将推出基于纯电动、全面互联的 SSP可扩展系统平台打造的纯电动汽车。”葛皖镝博士介绍说,大众安徽已认证了 1000 多家供应商,其中有 20 余家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供应商都在合肥。
“从全国来看,合肥在换电产业是一座先发城市,未来合肥的换电模式在全球都是领先的,目前合肥在换电领域申请的专利超过1000多项,在技术积累和标准制定方面持续发力。”合肥市副市长赵明表示,换电产业纳入国家试点对合肥来说,是一次最好的发展机会。围绕这个试点城市的建设,合肥要把车电分离模式纳入市新能源汽车“十四五”发展规划,将抓紧制定出台专项的扶持政策,对技术进行核心突破。“下一步合肥将围绕龙头企业和生态链的伙伴一起对整车、换电站设计和研发大力支持,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大力的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合肥充换电设施纳入新基建范畴,未来2~3年内,合肥将建20座充电站,打造城区10分钟换电服务器。
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已超11%
本次大会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下简称“报告”)。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分析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主要城市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进展,并提出加快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2021年,尽管受到国内局部性疫情、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等问题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仍持续刷新历史纪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
报告强调,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以及“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已成为必然选择。报告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要求指出,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突破的有力支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跨界协同的必然趋势,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是缓解消费者焦虑的关键所在,而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是融合创新的时代特征。
纯电动将成新能源汽车销售主流
我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十三五”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已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到2021年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78万辆。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提升燃油汽车的节能水平、降低油耗是近期降低汽车产业碳排放的重要方面。从中长期来看,应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乘用车领域,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在商用车领域则宜采用氢燃料电池车替代。从全生命周期来看,除了使用环节外,还要重视制造、报废、回收过程中的碳减排。此外,智能网联的发展是汽车产业实现节能减排的又一助力。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十四五”时期实现市场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他同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基本可以实现;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主流。
为了助推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正在共同发力。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志表示,安徽省已经构建了“综合性政策+专项政策”“资金+基金”协同的政策体系,力争到2025年,实现“3140”目标,即整车生产规模300万辆、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