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正蓬勃兴起。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我市人工智能企业将带来吸睛展品,展示别样风采。记者了解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大潮中,合肥正在展示其突出的优势:先后获批国家人工智能战新产业集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还有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发展态势强劲。
新技术新产品让人大开眼界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公司在应用计算机视觉、网络智能、小样本学习和跨媒体多模态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方向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你看这几台机器,像不像眼睛、耳朵、鼻子,这是我们的‘电力全科医生’,是我们公司的代表作之一,它们可以做到‘望闻问切’四个功能。”走进中科类脑的展厅,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海峰指着展台上的各式机器装备介绍说,带了AI芯片的“视觉”系统不单是观察变电站周围的状态,还可以观察变电站设备的状态;大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的、稍微过热的情况,可能就有些气味,“鼻子”能非常灵敏地探测到8种有害气体;“耳朵”可以通过机器运行发出的声音判断其运行效率、状态。再加上类脑边缘盒子,就可以对所有的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处理。“今年大会期间,我们会把包括‘电力全科医生’在内的最新产品,包括能源、工业两个领域的十多类产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刘海峰说。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传统电力行业该如何顺势而为?深耕电力行业数十载的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慧能源、检验检测三大类产业。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瑞继远电网核心产品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出基于自主芯片的变电站辅助控制设备、新一代二次系统装置等核心产品,国产化水平持续提升。研制出输电全景智慧管控平台、变电智能运检系统、瑞彩瑞视瑞光系列视觉显示终端等重要产品。开发百余项输变电人工智能缺陷识别算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电网场景的深度融合应用,推进能源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电网故障预警技术,提高了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了大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软”“硬”兼施拴心留人
在其他地方已经买好了一栋楼作为办公场所,但因“舍不得”高新区就又留了下来,对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来说,高新区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该公司总经理蒋佳平说,这里有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丰富的人才资源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营商环境让人舒心。“楼买好后,我们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高新区反映了‘舍不得’的心意,没想到高新区立刻就给我们找了一块16亩的土地,这样的‘亲商’让我们感动。”
不仅仅是营造“拴心留人”的营商环境,我市还通过“硬核实力”让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步履铿锵。目前,我市已集聚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科类脑智能开放平台、神州泰岳智能语义、海康威视AI Cloud等一批开放创新平台。其中,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集成了语音合成、语音搜索、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听写等多项能力,已开放415项平台能力,聚集超过210万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112万,累计覆盖终端设备数32亿多。类脑智能开放平台已汇聚180项全球领先的工程算法及150项高价值数据集,数据规模达160TB。
一批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华米科技联合钟南山院士团队成立“腕部智能可穿戴联合实验室”,正在争创智能可穿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东超科技可交互全息空气成像技术实现应用推广。新华三、国盾量子、中新网安等知名网安企业入驻“安全谷”。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中,我市排名全国第4位、全球第47位。
如今的合肥,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完善。在芯片方面,拥有120多家企业,覆盖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在云计算方面,已建成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并正式运营,华为软件开发云和城市产业云落户合肥。在大数据方面,建成国内领先的“城市大脑”和国内首个“城市中台”。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已建成5G基站10800个,基本实现合肥市主城区、县域城区连续覆盖,部分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