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5年4月7日
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部署要求,坚持以改革为牵引、以创新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利益链接、互动适配”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机制,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安徽实践,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行动目标
到2027年,“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和生态基本形成。
——产业链融通升级成效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更加紧密,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态势持续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人才匹配科产发展更加精准。招引全球优质科技和教育资源。新增、改造本专科专业点1800个以上,建设培育特色高校40所,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建设项目400个,培养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超过200万人。
——需求导向的科技研发体系更加健全。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5%。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分别达到5万家、3万家、8000家、50家。横向科研经费年均增幅超过20%。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更加畅通。科技金融服务载体和机构数量超过100个,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力争突破1万亿元。全省注册落地私募基金超2500只,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提升。
——与科产同频共振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平台技术供给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建设100个左右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
——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机制更加优化。新产品、新技术采购机制更加适应市场主体需求,应用场景驱动的创新范式加快形成,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45%。
——政府创新创业服务效能更加高效。促进各类主体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更加有效,要素市场化配置、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更加完备,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越。
二、实施“产学研”融合行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一)建立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机制。围绕产业规划研究制定学科专业调整规划,前瞻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超常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实施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提升五年行动,组建安徽新工科建设研究中心、安徽高校新工科建设联盟,提升新工科专业占比。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组建“多跨协同”新工科教育平台,打造一批“智能+”交叉专业群。建设省级人才需求数据库。
(二)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协同机制。深入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工程硕博士,建设开放式、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专业对口高校共建科教融合学院。深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健全校企“双主体”、“双导师”育人模式。支持企校院共建博士后创新联合体。提升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实战实训水平。推动工科高校学生的科研选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均来源产业需求。
(三)畅通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流动机制。开展“校企共用”引才用才试点,实施高校理工科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计划。健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皖兼职或离岗创业机制,离岗创业期限最长可达到6年,兼职或创业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四)健全全球优质“学研”资源导入机制。完善高校院所与全球大院大所、理工类大学和行业头部企业战略合作机制,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实施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培育工程,建设一批急需紧缺产业人才培养机构和项目。完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比照认可机制。积极争取外国人才服务保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在合肥、芜湖市建立海外人才“引留”一件事集成服务机制。
三、实施“产研用”融合行动,构建以研带用、以用促研的技术供给体系
(一)强化“企业出卷、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研组织机制。面向企业、产业园区征集产业链协同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需求。分级分类建立项目储备库,由“科学家+产业专家+投资专家”甄别遴选形成榜单或指南,择优确定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健全成果验收后评价和用户反馈机制。推动产业应用导向的省科技计划项目全部由企业出题、组织实施、牵头评价。
(二)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鼓励相关省属企业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创建国家区域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合肥中心,推动校企共建“环高校创新经济圈”。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建立“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孵化—迭代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支持企业鼓励其科研、营销人员再创业。支持各市探索开展创业赋能中心建设。
(三)创新“场景+”赋能服务机制。完善场景赋能科技研发机制,开发开放一批试验验证场景,以场景应用牵引前沿科技领域技术迭代。创新场景招商机制,聚焦特色产业创新场景,挖掘、开放更多场景应用机会。面向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项目或省重点投资项目,建立政策技术场景化机制。
(四)优化研用互促的成果推广应用机制。鼓励政府或国企开展合作创新采购。健全“三首”产品接续采购、使用的反馈和激励机制,促进“三首”产品性能迭代升级。建立“三新”产品认定及推广应用机制,定期梳理“三新”产品,依法依规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推广应用。
四、实施“产研金”融合行动,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实施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培育计划。扩大天使基金、种子基金规模,探索设立与初创企业成长周期适配的长周期创业投资基金。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鼓励理财、信托、保险等资管机构开发长期投资产品。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设立创投基金。优化国有创业投资基金考核评价机制,以基金整体运营情况作为绩效考核重点,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探索建立尽职免责负面清单,丰富国有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渠道。开展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
(二)实施“科产金”协同共进计划。推动金融机构依据企业创新积分核心指标对企业进行创新能力量化评价,实施差异化融资审批。推广“初创信用贷”、“贷投批量联动”、“成长接力贷”、“共同成长计划”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创投+孵化”联动机制,丰富科技保险产品供给,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投资体系。围绕设备大规模更新改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创新贷款、担保、租赁、保险等多种融资工具组合,建立多主体多要素协同联动的融资服务机制。完善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融资对接机制,构建统一的科技产业融资项目归集、共享、监测数据库,提升“线上+线下”项目融资对接效率。
(三)实施金融赋能科技企业并购重组计划。鼓励银行开发并购重组融资产品。促进上市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开展股权合作,支持大企业或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并购基金。推动有条件的公司并购重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
五、实施“产研服”融合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延链补链强链”高品质服务商培育机制。打造赋能融合创新的综合性平台服务公司,切实提升服务功能,推动市县或园区平台公司加速向“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服务商转变。采取市场化方式组建一批垂直整合、赋能行业资源的产业互联网,优化提升现有工业互联网科产服务功能。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专业化服务商,大力培育数商、场景服务合伙人、技术经理人。
(二)构建与科产同频共振的服务平台体系。围绕产业新赛道、新领域,支持企校院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实施制造业中试能力补短板行动,整合中试资源分类建设一批制造业中试中心、中试平台、中试机构。支持高校院所或企业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产业链系统布局研发设计、人才培训、政策咨询、专利管理、检验检测、监测运维、场景创新、产业情报等科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服务平台。
(三)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机制。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培育一批综合性平台企业、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集聚基础性、先进性、公益性服务综合体,以及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服务企业。
(四)完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机制。以“人工智能+”行动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搭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推进量子计算与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级计算等融合发展。开展新能源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组建运行省数据交易所。
六、实施企业主体提升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要素集聚融通机制
(一)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围绕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量身定制科技创新平台,设立重大专项,精准链接高校院所,广泛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产业链、创新链“双链主”。支持企业采取业主单位负责制方式,组织产学研力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以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为牵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
(二)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大兵团协同攻关。加大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延续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提高至40%以上政策。对申请技术改造补助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适度降低自筹资金比例,放宽总投资门槛。
(三)构建战略科技力量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联合相关企业一体化实施重大攻关、成果转化项目,打造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支持深空探测实验室以深空科学城建设为牵引,落地转化技术成果,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组织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期论证,充分挖掘企业用户需求。对申请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依托建设单位签订目标协议书,将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纳入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向企业开放共享。
七、实施政府赋能提升行动,构建利益相容、协同共进的融合生态
(一)打造统筹协同的政策环境。优化提升产业引导政策,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规划制定、资金基金支持、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强化政策统筹。深化科技领域财政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发挥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构建“财政补助—风投创投—科技信贷”联动机制。
(二)打造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建设省知识产权交易所。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全面实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制度。高标准推进合肥法务区建设,打造长三角“法务+科技”创新平台。
(三)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创新环境。完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合作机制。健全与国际资源平台合作机制,加快股权、技术、产能项目落地。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和合作伙伴计划,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鼓励在海内外创新资源密集地区设立创新飞地。
八、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
(一)建立指挥调度机制。组建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省“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工作推进组,办公室(简称“省创新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可参照省级做法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推动省级层面部署的工作任务在本区域落实落细。
(二)建立工作评估机制。开展“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相关政策一致性评估。定期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督导。
(三)建立试点工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融合引领区。有序引导推广复制创新经验,打造融合发展试验田。
(四)建立信息传播机制。定期梳理工作进展,遴选推广“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典型案例。运用企业视角和市场话语体系开展热点政策专题解读,构建覆盖网络、报纸、电视等多渠道的传播矩阵。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