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

政策汇编 (9505) 发布于:2019-07-13 更新于:2021-12-29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项目申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强书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和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和应勇市长“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做到既有集中度、显示度,也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打响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的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按照一体化规划高质量发展要求,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选址位于闵行区马桥镇及其周边区域,面积约15.7平方公里,纳入全市“3+5+X”区域整体转型工作。试验区四至范围为:元江路、铁路河以南,昆阳路、北沙港以西,江川路、黄浦江以北,茜浦泾、女儿泾、水富路以东。试验区分为产业创新发展区和应用综合实践区两部分。其中,产业创新发展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将通过高标准项目准入和存量资源转型,孵化人工智能创新技术,承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孕育若干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与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吴泾地区转型实现东西联动,构建创新资源汇聚地和新兴产业增长极,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试验区。应用综合实践区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土地已全部征为国有,2011年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修编),将围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需求,搭建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体验场景,成为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聚集、学术交流、展示推广等于一体的创新应用综合实践区。

二、总体思路

(一)总体定位

按照上海产业地图的布局定位,充分发挥马桥镇在区位条件良好、拓展空间充裕、生态环境优美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着力突出“产业优先、应用示范、产城协同”三大特色,与徐汇滨江、浦东张江、闵行紫竹的科创资源丰富、新兴产业活跃、初创企业众多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形成互补,实现梯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围绕上海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系统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结合闵行马桥区位优势与产业特色,制订具有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发展规划。

2.坚持人才集聚,驱动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汇聚全市科创资源,发挥区域特色,引进培育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坚持产城融合,深化应用。把握试验区开发的机遇,坚持高水平城区建设和高质量产业项目并举的原则,促进产业集聚,推动技术深度融合和迭代更新,实现协同发展和示范推广。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市场化开发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的主体作用,以及政府在转型发展中的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作用,形成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踊跃参与试验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汇集全球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科技元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创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产城共生家园,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区域整体开发的创新试验区。

(四)实施计划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未来10年,试验区将逐步建成人工智能开发先行区、产业应用特色集聚区、未来城市发展试验区,实施“三步走”计划。

近期:完善顶层架构,关注场景搭建,培育优势企业(2019-2021年)。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场景建设,聚焦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智慧生态等3-5个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试点示范;引入5-8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培育50家中小型创新企业,力争产值突破200亿元;营造优越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中期:聚焦体系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实现示范发展(2022-2025年)。累计引进国际水平的人工智能企业和机构50家,培育8-10家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和100家中小型创新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基本实现万物互联、数字融合、应用场景丰富多彩、功能型创新平台潜力迸发、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上海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基地。

远期:汇聚优质资源,打造生态示范,建成实践高地(2026-2030年)。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浓厚的国际化发展氛围,汇聚国际标杆水平的创新机构或团队8-10家;试验区在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城市实践高地、新样板,打造千亿产业规模。

三、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试验区地处紫竹创新创业走廊的区位条件,发挥空间成本、技术人才、应用示范等优势,以创新实践助力产业项目落地,通过“区域+产业+创新”的政策叠加,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等环节,引导优质产业项目向试验区集聚,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优先布局东川路以北的增量用地,带动周边区域的转型升级,增强创新浓度,提高经济密度。

(一)智能运载系统

发挥闵行区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基础优势,围绕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等核心产业,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构建相关领域的人工智能国家级平台,重点发展智能无人机、位置服务相关的运载产品及系统,推进相关技术的转移与转化。

(二)智能机器人

在推动达闼机器人及柔性执行器项目群落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和争取国内外智能机器人项目落户。面向产城融合,以集成应用产品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教育、陪伴、体育、康复机器人,提升试验区家居智能化水平。结合上海电气、上海航天及闵行开发区内相关企业智能化升级需求,重点发展人机协作、智能搬运等机器人产品、核心零部件和系统,创新智能制造应用项目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方式。

(三)智能感知系统

围绕装备、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需求,重点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激光雷达传感器和动态视觉传感器。推动机器视觉与工业应用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机器人3D视觉和AI图像视觉检测等新技术。结合马桥体育产业特色,引进国内外优势专业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智能运动、智能图像、智能环境等感知系统,带动高端智能消费传感器产业发展。

(四)智能新硬件系统

瞄准硬件产品智能化升级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智能新硬件识别和交互的产品、系统及平台,发展人工智能特色芯片,引进移动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创新企业,加快实现智慧娱乐、生活健康等领域智能家居产品产业化。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吸引国内外软件设计人才在马桥创新创业,重点发展智能新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提升设计智能化水平。

四、应用实践重点

按照“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发展理念,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应用综合实践区与城市生活工作深度融合,驱动城区智能运行、迭代创新,实现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致化生活”,形成应用示范高地。

(一)推动智能+精细化管理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试验区“精细化协同管理”,形成全程在线、精准监测、主动发现、智能决策的城市智能治理体系。建设健康环境系统,打造集生活用水循环系统、雨水再生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为一体的水智理系统,以及承载直饮水系统、机器人自动检修系统的全景综合管廊。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基于智能路网和车人流数据的感知与分析,实现试验区内交通判断、预测、调度能力。建设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基于图像识别、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结合云平台管理,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建设政府科学化决策体系,推动多维度数据分析、感情识别等在公共需求预测、社会舆情分析中的应用。

(二)打造智能+精准化服务

以人为中心,打造人工智能辅助公共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建设智能政务服务系统,加强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等在试验区政府热线、门户网站、服务窗口的应用,提升服务效能。推进智能化公共交通服务,融合无人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等技术,建设自适应智能公交环。打造一批智能交互学习、智慧体育赛事、数字文化展演等示范应用,提高教育文化服务体验感。

(三)实现智能+精致化生活

在试验区内先行先试,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保障改善民生结合,打造未来生活新范式。提升家居生活水平,加快智能个人助手、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广泛应用,推动家居产品智能化升级。推动智能医疗普惠赋能,鼓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影像分析、手术诊疗、精准医疗等技术应用推广,建设智能化示范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促进智能教育提质增效,鼓励人工智能个性化教育实践,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和公平分配。加快养老托幼便利服务,依托人机交互、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托幼管理便利化,创新健康养老、托幼服务模式。打造城市智能开放空间,建设全景应用街角、全链孵化街区、全天候公园等,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感知、智能语音等技术,实现科技产品全景应用和居民智慧体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开发机制研究与探索

开发过程中,围绕投融资、建设运营、招商服务等重点环节,加强机制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驱动的开发机制,积极引入优秀市场化主体,导入优质产业项目,探索与国内大型开发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后续开发运营有机结合、联动开发。市、区政府加强政策服务,探索建立社会投资合理平衡机制,为项目市场化开发经营创造条件。

(二)推进空间资源转型升级

对试验区内的产业创新发展区以及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装备产业基地内的“三高一低”企业,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锁定地块、锁定项目、锁定时间、锁定责任主体”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整体转型升级。在10.8平方公里的产业创新发展区中,增量工业用地1574亩,存量工业用地达到7460亩,其中约3000亩需要转型升级。未来主要采取能级提升、就地转型、提质增效等方式,分类实施转型升级。

(三)加快功能平台建设

重点打造科创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四大平台。通过科创服务平台,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及项目孵化,形成创新生态链,推进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建设产业研究院,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及项目孵化。通过人才服务平台,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客中心。通过金融服务平台,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向示范区集聚,支持闵行区对接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上海市科创母基金,发起设立闵行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助力创新企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平台,服务招商引资及项目落地,以闵行区政府下设平台公司为主,联动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以及紫竹高新区、上海航天局等,围绕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方向,加强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服务,积极吸引一批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构筑全功能的产业生态体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六、下一步工作

(一)强化统筹机制

建立市、区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市、区协调推进办公室设在闵行区。闵行区设立马桥智城发展管理机构,负责日常事务。(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国资委、闵行区政府)

(二)深化规划编制

进一步深化试验区的产业发展和应用实践、空间布局和交通配套等方面的专业规划。(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国资委、闵行区政府)

(三)加强工作指导

市有关部门对涉及试验区转型发展的政策实施、资金安排、项目落地、园区建设等给予进一步指导与支持。对试验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优先考虑试验区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和重大交通枢纽的连接;市级层面加大对优质产业项目的统筹力度,将符合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优先引入试验区;市有关部门对涉及试验区转型发展的规划审批、项目落地等事项,加大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国资委、闵行区政府)

(四)加强政策扶持

市、区两级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市级专项及区级专项支持政策,支持马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应用实践,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导向,聚焦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平台搭建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培育。闵行区政府先行先试,出台人工智能示范应用、研发孵化等专项支持政策。(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闵行区政府)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