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开放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 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信部科〔2017〕315 号)和《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粤府〔2018〕64 号)等政策措施,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以大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路径,以构建开放共享平台为支撑,以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为先导,以培育智能经济体系为主攻方向,夯实人工智能算法、芯片等核心环节,发展智能家居、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产品,推动人工智能特色应用示范,促进技术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发展,将深圳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为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我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示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特色开放创新平台打造成为行业标杆,人工智能成为助推我市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新建 10 家以上创新载体,组织实施 20个以上重大科技产业发展项目,引进培育 3—5 个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团队、5—10 家技术引领型研究机构,培育 10 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1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 3000 亿元。
到 2023 年,我市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取得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标杆,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建成 20 家以上创新载体,培育 20 家以上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打造 10 个重点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 6000 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前沿基础研究,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一批创新载体,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引领和技术支撑能力。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导向,在理论和应用基础两个层面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科研专项,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共性理论问题,夯实人工智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支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创新性架构、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委)
专栏1 基础理论研究
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深度学习、分布式学习与交互、小样本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无监督学习、弱监督学习、主动学习等学习理论和高效模型等机器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类脑智能计算理论。研究形成类脑复杂系统及类脑控制等理论和方法,重点突破类脑的信息编码、处理、记忆、学习与推理理论,建立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的新模型和脑启发的认知计算模型。
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研究主动视听知觉、自然言语、类人、自主学习、推理引擎等感知及计算方法,重点突破低成本低能耗、复杂场景、自然环境下的听视觉与言语感知等理论和方法,实现超人感知和高动态、高维度、多模式分布式大场景感知。
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研究人机混合增强智能、人机智能共生的行为增强与脑机协同、机器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联想记忆模型与知识演化方法。开发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复杂数据和任务的混合增强智能学习方法、云机器人协同计算方法等。
群体智能理论。研究突破群体智能结构理论、方法、算法,建立群智激励算法,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群体智能理论体系。
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研究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感知交互、控制与优化决策,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理论,形成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创新性理论体系架构。
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软件,发展数据深度搜索、知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算法,重点强化计算机视觉优势,发展新一代语音识别技术、跨媒体感知技术、自主无人智能技术,形成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专栏2 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人类视觉的认知与交互激励,面向现实复杂环境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真实场景下多视角目标跟踪与行为分析,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数据深度理解、搜索和学习等核心模式。
语音识别技术。研究新一代语音识别框架,口语化语音识别、个性化语音识别、音视频融合、语音合成等技术的创新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短文本的计算与分析技术,跨语言文本挖掘技术和面向机器认知智能的语义理解技术,多媒体信息理解的人机对话系统。
跨媒体感知技术。研究知识服务技术,重点突破知识加工、深度搜索和可视交互核心技术,形成跨媒体知识图谱,突破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等技术。
自主无人智能技术。研究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突破无人机自主控制技术、汽车等交通自动驾驶技术、高端智能自主控制技术、自主机器人技术。
3.建设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研发载体优质资源,以细分领域重点应用需求为导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关键核心领域开展创新项目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专栏3 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载体
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深圳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前沿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智能产品和行业应用,开展技术研究、标准研制、新产品研发、试验验证、应用推广等工作,加速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重点实验室。布局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鹏城实验室、基础研究机构围绕人工智能开展跨学科、大协同创新攻关。支持企业人工智能实验室推进数据挖掘研究、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多行业的快速结合及产业赋能,推动相关算法、模型、数据的开放共享,引导更多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
(二)推动智能产品创新,培育梯次发展产业集群。
支持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医疗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零部件、智能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为行业应用提供产品支撑。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集群。
1.发展核心关键零部件。依托我市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领先优势,重点发展面向多种垂直应用场景的智能芯片,发挥芯片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突破智能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发展面向新应用场景的智能传感器,推动传感器实现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集成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
专栏4 核心基础环节
智能芯片。研发神经网络处理器以及高能效、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等新型感知芯片与系统、智能计算体系结构与系统、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突破核心计算架构、集成神经网络单元协同处理性能、超高性能 SOC 芯片、高性能 3D 视觉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开发大数据处理、分布式存储、数字媒体、高端路由器、智能化通信专用芯片等人工智能领域的芯片及解决方案。
智能传感器。支持新型生物、视觉、力觉、射频识别等智能工业级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发展 3D 图像、生物特征识别、视频识别、智能语音识别、测距定位等智能消费电子传感器。突破类脑视觉传感器技术,推进微机电系统、高性能光纤等高端新型传感器研发,支持面向垂直应用场景的专用人工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安防、机器人视觉、汽车自动驾驶、工业医疗等领域智能传感器研发。
2.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创新。支持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医疗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等人工智能产品研制及产业化。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加快微型无人机、工业级智能无人机等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开发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分析系统、诊断系统、健康检测系统等智能医疗设备。发展无人驾驶汽车,重点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
专栏5 人工智能产品
智能机器人。发展基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检验检测装备。研制清洁、老年陪护、康复、助残、儿童教育等家庭服务机器人,以及巡检、导览等公共服务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特殊服务机器人。支持企业推进消费级机器人、智能编程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及平台软件的开发。
智能无人机。突破环境深度感知、手势检测识别、多传感器融合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制适用于无人机的云台、智能飞控系统、智能无人飞行平台、专用芯片等关键部件研制,开发长航时微小型智能消费级无人机、中小型和中大型工业级的智能无人机。支持企业开拓全球业务,在环境保护、应急救援、遥感测绘、资源勘查等领域开拓细分市场。
智能医疗系统。支持脑、肺、眼、骨、心脑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领域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技术研发,加快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产品化及临床辅助应用。支持手术机器人及其操作系统研发。
智能网联汽车。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与执行等环节的核心技术,加快智能感知系统硬件、操作系统、车联网(C-V2X)、信息安全、高精度地图及定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构建软件、硬件、算法一体化的车辆智能化平台。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海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3.培育人工智能企业集群。鼓励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引进一批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和高成长性特色企业,形成细分领域行业标杆,构建梯次接续的企业生态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
专栏6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培育细分领域行业标杆。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算法框架、共性技术和数据资源,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细分领域行业标杆。
培育孵化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国际一流人才团队落户深圳,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孵化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初创型人工智能企业,使其成长为技术领先、特色鲜明的行业领军企业。
(三)拓展智能应用场景,深化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推进人工智能在产业经济、市民生活、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结合智慧深圳建设需求,拓展搭建一系列智慧城市运行及智能化产业融合的应用场景,打造国际领先的融合应用先锋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生产制造效率和民生获得感。
1.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全面提升各产业智能化水平,在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物流等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柔性生产线等智能化产品和技术应用服务。提升企业基于机器视觉、语音语义识别等技术的金融服务能力,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实现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鼓励企业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商务智能分析和决策服务。加强数据动态分析,开展智能物流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物流业务流程智能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
专栏7 “AI+产业经济”应用示范工程
智能制造。提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处理生产数据,实现产品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学习和分析能力,优化产品个性化组合方式和设计能力。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增强人工智能指引下的人机协作与企业间协作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
智能金融。加强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慧预测、智慧决策、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鼓励龙头金融企业围绕技术、数据、场景、专家等核心要素,打造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探索金融领域监管方式创新,有效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依托科技手段,快速发现非法金融行为、对金融风险、信用风险进行准确监测和评估。发挥人工智能在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等问题上的作用,运用技术手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债券、股权融资、征信查询、信用评级等一站式服务。
智能商务。充分发挥我市跨境电商产业先发优势,鼓励企业以多维数据为基础,推进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
智能物流。完善智能物流分运配信息平台和服务系统,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的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2.拓展民生领域创新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家居、零售等领域创新应用,提高民生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高品质服务,打造智能宜居示范区。加快推进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运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开发创新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的融合运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支持无人门店发展,探索建立智能零售试验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卫生健康委、教育局、商务局)
专栏8 “AI+市民生活”营造工程
智能医疗。加快推进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标准化与规范化,推动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智能诊疗系统、智能健康管理等产品化及临床辅助应用。创新发展流行病和常见病智能监测和防控,建立疾病智能预测模型,提升疾病防控能力。
智能家居。支持智能家居企业突破智能传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与家居产品融合创新,开发集成设备操控、信息交互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研发家庭互联互通协议、接口标准,创新服务模式,面向酒店、办公楼、商场、社区、家庭等垂直应用场景,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智能教育。开展智能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建设,开展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机器视觉开发、数据挖掘等课程的精准教学,推动个性化学习,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转型。推进智能校园建设,推动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师资培训、课堂应用、教学评价等全流程应用。鼓励教育类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基于大数据智能、立体模拟等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智能零售。支持发展以货物自动盘点、商品识别、自动结算等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无人门店解决方案,推进无人门店加速布局。支持建设商品识别平台,融合应用云计算和 5G 等技术,打造由云端支持的海量商品快速识别引擎,为智能零售产业发展提供全面平台支撑。选择符合条件的区域探索建立智能零售试验区,推进零售产业链和供应链向智能化和无人化迈进。
3.推动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城市管理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整合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预测、战略决策及信息互联互通等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打造智能化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数据开放融合,开展城市交通综合解决方案研究及应用,打造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推动人工智能安防技术的深度应用,推进立体化安防系统建设和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专栏9 “AI+智慧城市”打造工程
智能政务。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有资源,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党政机关网络、政务云计算基础设施、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库和电子公共服务门户,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战略决策方面的推广应用,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的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
智能交通。加快部门、区域、行业间的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汇聚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运营商和互联网等数据,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协同管控水平。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整合全市各类资源信息,开展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的研究应用。
智能安防。推动视频/图片结构化计算、海量人像高维特征搜索、多维度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属性识别等技术在智能安防领域的应用。开发“云+端”动态人像智能解决方案和智能安防监控产品,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实现大规模部署、集群扩展和跨区域联动,提升城市运行监控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跨领域协同能力。
(四)完善创新基础设施,构建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的共性需求,依托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主体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基础创新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统一完备的支撑服务力量。
1.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打造高速宽带、融合、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全覆盖、高效能的人工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支持以智能发展需求为导向,向集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实现全市互联网接入的无缝覆盖。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的大数据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海量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专栏10 人工智能信息基础设施
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宽带深圳”行动计划,全面推进 IPv6规模化商用,积极开展 5G 网络试商用及商用部署推广,支持参与国家多轨道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打造天地一体、无缝覆盖的信息网络。
物联网基础设施。提高低时延、高通量的传输能力,统筹部署 NB-IoT、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等物联网感知设施和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分布式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打造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创新服务体系。
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环境,提升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服务支撑能力。依托超级计算中心,加快为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提供强大计算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建设计算集群,提升我市人工智能基础服务能力。
城市大数据中心。构建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市级大数据中心,实现城市感知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为各部门提供人口、房屋、法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服务。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开放,鼓励交通、金融等各行业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基于政府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2.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数据开放、共性技术研发、资源互通的核心需求,建设开源开放、共享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为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应用提供高质量的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云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专栏11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数据归集核心平台。依托国家信息中心,对接关联税务、市场监管、海关、社会信用、公共资源交易、知识产权等政务数据,搭建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粤港澳大湾区子站,探索央地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归集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数据,搭建动态本体特征库和标准数据资源库,形成大数据资源池,为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应用开发者提供算法训练所需的各类数据,助力政务和行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快速落地。
算法汇聚核心平台。坚持跨界融合、群智开放的创新思维,分析跟踪人工智能算法发展路径,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等前沿算法为核心,通过多种手段归集汇聚国际顶尖算法资源,形成立足深圳、辐射湾区、领先全球的人工智能“智力众包”平台。
算力开放核心平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放共享的总体思路,立足于满足中小企业算法开发、迭代优化和测试的共性算力需求,通过提供前端算力平台选型测试、中端算力资源公共服务和后端社会化算力资源对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人工智能算法开发、迭代优化和测试算力成本高的问题。
3.部署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行业交流等需求,支持服务平台化、集中式发展,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服务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专栏12 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标准服务平台。搭建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完善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体系。开展人工智能系统智能化水平评估,加快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加强对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战略储备。探索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证券化,鼓励企业综合运用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手段打造自有品牌。
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检验、测试平台和新一代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围绕设计、产品和系统的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可解释性、潜在经济影响等问题,开发系统性的测试方法和指标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认证,评估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关键性能。
行业交流服务平台。搭建人工智能行业交流平台,举办高水平人工智能行业大会、企业家峰会、专题展览、论坛。搭建竞赛路演平台,定期组织面向多种应用场景的技术竞赛,支持优胜团队落地深圳。
(五)聚集培育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团队的引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靶向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高层次研发人才。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布局人工智能学科,鼓励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形成梯次完备的人工智能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增强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1.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丰富引才模式,创新海外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引进机制,依托引智工程,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委、人力资源保障局)
专栏13 引进高端创新人才
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并动态更新,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机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靶向引进领军型人才团队。加强与香港、澳门地区及国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引智工程,重点引进人工智能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互动,鼓励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人才。创新海外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引进机制,推动人才制度国际化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聘、科研资助、人才评价、人才服务等制度,完善医疗、教育、出入境及居留等保障措施。
2.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在深圳联合设立人工智能课程,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及实验室,培养一批人工智能产业潜在优秀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保障局、科技创新委)
专栏14 多层次人才培育
建设人工智能学科。依托深圳高等院校资源,探索按人工智能科学范畴建设一级学科,保持弹性、灵活设置二级学科。适当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招生名额,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通过体验和实践等方式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普及教育。
搭建人才培育平台。紧贴人工智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搭建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科研平台,加强学科间、学院间、校内外科研人员的合作研究、协同创新。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加强多层次人才储备。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鹏城英才”计划,对具有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创新资源的人才团队,给予研发经费资助及奖励。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吸引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及科研团队前来“揭榜”。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六)充分研究风险挑战,前瞻构建伦理法规标准。
聚焦大数据安全、数据资源开放和利用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数据公开、数据安全、数据资产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推进人工智能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实现对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等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司法局、市场监管局)
专栏15 完善人工智能规范体系
完善人工智能规范体系。开展人工智能管理标准和法规体系的研究,探索制定人工智能规范化管理地方性标准和法规,保障商业数据、个人信息的授权与采集、推算、应用以及发布等行为的透明度,保护公民隐私安全。探索建立技术开发标准规范、编程及操作工作人员管理规范和问责机制。规范数据控制者的数据处理行为,建立独立的数据监管机构以及数据主体向监管机构投诉、受理及处理的完备的数据监管制度框架。
构建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加快智能金融、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开展人工智能系统智能化水平评估。鼓励企业、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建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和产业组织间的标准交流合作机制。
加强企业数据保护制度建设。支持企业完善内部数据保护合规制度,促使企业在开展业务时重视数据主体同意权、访问权、更正权、被遗忘权、限制处理权、拒绝权及自动化自决权等数据权利和自由,明确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应尽到采取合法、公平和透明的技术和组织措施保护数据权益的法定义务。
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安全论坛。组织专项研究课题、专题论坛活动,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专家、伦理专家、咨询机构,针对人工智能对个人隐私、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影响开展研讨,提高社会及业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水平和安全风险意识。
(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营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充分发挥各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依托深圳高新区深圳湾片区和南山园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罗湖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盐田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宝安立新湖智能装备未来产业集聚区、坂雪岗科技城、龙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坪山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光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孵化+高端制造”的“一轴两廊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发挥深圳软件园作用,引导产业因地制宜、特色集聚、区域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
专栏16 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
深圳高新区深圳湾片区和南山园区。重点推动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等研发创新,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等,打造人工智能总部基地。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展多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打造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试验区,形成安全便捷的智能化环境,探索建设精准化智能服务丰富多样、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高、社会运行安全更高效、就业岗位质量和舒适度更高的人工智能社会。
罗湖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区块链与金融人工智能、智能医疗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孵化基地。
盐田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资源开放平台、人工智能视觉应用、人工智能医疗、智能装备研发等,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的集聚区和深港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宝安立新湖智能装备未来产业集聚区。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机械、汽车、电子、航空、军工等关键领域成套技术装备,打造全国知名的激光设备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坂雪岗科技城。依托龙头企业,鼓励向中小企业和中下游企业赋能,开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高端软件、智能终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孵化基地。
龙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布局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和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瞄准人工智能价值链高端制造环节,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医疗等行业领域应用,打造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核心基地。
坪山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依托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打造全球知名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基地。
光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以光明科学城为中心,在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支持建设一批应用创新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重点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电子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等智能制造产业。
深汕湾机器人小镇。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打造集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特色小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市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成立人工智能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人工智能专家和骨干企业定期联络机制。统筹各区(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资源,推动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推进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建立市、区联动机制,加强与国家、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引导各区(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二)加大资金支持。
发挥市级各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有关国际贸易准则的产业扶持体系,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专项扶持计划。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工作。加强政策衔接,在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的同时,政府各类产业基金、资金池、融资工具等要将人工智能作为投入重点,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工具的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化投资机构成立市场化基金,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购重组等服务。
(三)强化产业跟踪。
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强化动态管理,提高实施效果。构建人工智能产业跟踪研究平台,密切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为我市适时动态调整产业发展重点提供决策支撑。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产业监测和统计分析,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四)完善法治环境。
充分研究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市民生活、城市运行深度融合的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伦理风险,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监管机制,制定有利于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运营规范。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建立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联盟,构筑和运营专利池,培养高价值专利。完善人工智能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数据处理标准、基础硬件设施、应用服务和安全隐私等方面探索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