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

政策汇编 (5548) 发布于:2020-11-12 更新于:2021-12-29 来自:成都市科技局
项目申报

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决策部署,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结合成都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强化技术供给支撑,凝聚产学研合力形成引领性成果,健全算力数据、开源开放、融合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功能性空间载体优化布局,构建“一核一区多园”全域联动发展空间格局;强化应用场景供给,打造“3+4”应用场景,孵化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强化社会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动研发智能化、产业智能化、治理智能化,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打造成都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新引擎。

二、建设目标

到2022年,试验区成为独具特色的创新研发策源地、包容开放的新技术新业态试验场、活力迸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智能芯片、自动推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实质性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部件和关键软件在试验区的应用落地,围绕关键的AI(即人工智能)自研芯片、算力基础设施(训练&推理)、开发框架和应用,构筑健康发展、技术领先、开放创新的AI生态体系,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工智能发展能级整体跃升。

——培养“10000+”人工智能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依托产学研AI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高校AI人才培养基地、开放自主可控AI软硬件基础设施,培养“10000+”AI高水平研发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自然语言处理、视听觉信息智能识别、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核心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300项。

——培育“1000+”创新型企业。实现人工智能企业梯级培育,在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和应用示范领域培育100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重点培育10家以上规模超10亿元的领军企业和25家以上规模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建成“50+”创新基础设施。建成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10个以上,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20个以上,以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医疗基础设施等为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20个以上,形成支撑成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应用推广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

——推出“50+”创新应用场景。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应用领域,形成10个以上全国领先的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应用领域,推出40个以上优势明显的应用场景,加快形成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先导区。

——打造“10+”特色产业功能区。“一核一区多园”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成都科学城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创新设施聚焦区,围绕“人工智能+都市工业”“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打造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特色融合应用园区,实现“产创协同、全域联动”。

——形成“5+”智能社会治理模式。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需要相匹配的智能化支撑保障体系基本成型,在应用场景供给、数据安全治理、智能化公共服务、智能化应急管理等领域形成5项以上可供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产业生态培育,完善空间承载布局

以产业功能区为依托,以“人城产”逻辑为指导,以高品质科创空间等功能性载体为主要承载,以各类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应用场景项目建设为牵引,构建成都“一核一区多园”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空间格局:依托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依托成都科学城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设施集聚区,结合各产业功能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基础、发展升级需求,因地制宜建设10个“AI+”融合应用特色专业园区,推进我市人工智能“研发、产业、应用”聚链成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

“一核一区多园”

图1 “一核一区多园”空间布局示意图

1. 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产业核。按照强链补链、辐射赋能的思路,坚持产业功能区理念和场景思维,实施“AI要素资源汇聚、创新平台建设、城市应用示范”三大工程,优化配置人才、金融、基础设施三大要素,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菁蓉汇人工智能创业孵化园等专业园区;打造天府长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5G互联科创园、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等人工智能领域高品质科创空间;培育天府软件园“AI+大数据”、天府生命科技园“AI+医疗”、金融城“AI+金融”以及“AI+文创”、电子信息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融合性新兴业态,打造10个深度城市应用场景,建成100个示范项目,形成智慧城市的主体框架和基本雏形;在“芯”(芯片)“网”(5G)“软”(软件)三个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100家以上优势企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养2000+企业人工智能工程师,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为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主支撑。(责任单位:成都高新区管委会)

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产业核空间布局

图2 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产业核空间布局示意图

2. 成都天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设施集聚区。支持科学城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前瞻布局和研发攻关,提升核心算法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升鲲鹏实验室、鲲鹏数据中心、天府高性能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新经济产业园、天府海创园等人工智能特色园区,提升人工智能核心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加速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孵化;创新独角兽岛高端生态,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孵化、展示推广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多功能体;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汽车软件与系统、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创新能力增强,5G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安防、无人驾驶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责任单位: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

天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设施集聚区

图3 成都天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设施集聚区规划图

3. 特色专业园。按照全市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部署,根据各产业功能区基础、定位和发展升级需求,结合AI对相关产业的赋能作用,将成都东部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龙泉汽车产业功能区、成都医学城、温江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成都芯谷、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成都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打造成“AI+”融合应用特色专业园区,依托AI产业发展基金、新经济创投基金、产业技术创新设施项目、科创空间项目等政策资源,支持应用区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一批融合发展基础设施,赋能并支撑产业功能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AI应用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局面。(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新经济委)

(二)突破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技术供给支撑

围绕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地位的战略需求,谋划布局重大创新项目,集中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力争在关键战略领域取得突破,加速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跃升。

4. 基础前沿技术。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前沿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算法、基础软硬件等领域形成重大原创成果,抢占未来竞争技术制高点。支持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加强智能系统和数学信息技术、信息融合及大数据技术、控制科学数学基础、高性能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动态系统分析预测等方向“从0到1”原创研究。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在蓉高校院所,围绕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和智能系统等方向,加快可信任机器学习、增强学习、迁移学习、小样本学习和算法可解释性、多模态数据、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脑机智能等基础前沿理论、算法和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5. 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人工智能“高精尖”和“薄弱缺”环节,发挥在蓉高校院所学科优势,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强链补链”。支持成都人工智能企业面向产业发展与场景应用需求,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以共建实验室、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跨媒体分析推理、自适应学习、群体智能、自主无人系统、智能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中科院成都分院视觉识别技术和智能教育软件、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和深度神经网络基础理论、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轨道交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慧气象等优势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布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建设全球化开放创新平台,强化创新基础设施支撑

把握“新基建”机遇,面向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共性需求,建设开放自主可控的算力及数据、开源开放、融合创新等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快形成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应用推广的高能级、系统化基础设施体系。

6. 加强前瞻布局建设国家级算力及数据基础服务平台。积极争创成都国家超算中心,建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分中心,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建设机架规模全国领先的存算一体数据中心资源高地,加快建设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中心、万国数据云锦天府云计算中心、远洋大数据生态产业园等项目,适时规划建设高密度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下一代数据中心。争创国家成渝一体化发展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双网”融合赋能,积极推进新增上云企业10000家。构建面向全球有序开放的城市数据、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科研数据汇聚基地,加快建设四川数字交易中心、成都市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服务平台、综合性科学数据中心及数据开放与交易平台。(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科技局、成都产业集团)

7. 联动国际资源建设开源开放赋能平台。打造“算法、数据、场景”一体化的全球开发者社区,支持华为鲲鹏生态基地、成都智能算力生态中心、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等重点平台,为国内外开发者提供覆盖“端、边、云”场景开发框架。支持建设华为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布局“一中心三平台”,打造“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级节点”,建设“城市智脑平台”“全球领先(E级)人工智能算力平台(普惠AI+科研创新专用)”“全球智能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科研创新平台”,依托华为全球领先的5G、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经验优势,承接国家战略需求落地,提升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吸引与聚集一批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立足成都服务全球千行百业,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提速。加强与OpenI启智社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GitHub(一个面向开源及私有软件项目的托管平台)、TensorFlow(一个端到端开源机器学习平台)等国内外知名开源社区互联互通,提供研发工具、检验测评、系统安全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吸引国内外开发者在成都汇聚发展。支持面向云、边、端协同的AI开源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推进开源社区建设,促进国内主流的开源框架在试验区的生态建设和落地,集聚国内外中小企业和开发者使用开放自主可控的开源框架进行应用创新开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硬件、数据和应用协同的新型产业生态。(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新经济委、市网络理政办)

8. 加快技术转化建设全国一流的融合创新平台。依托新华三成都研究院、新诺视野中国研发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联通大数据中心、亚信5G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三医+人工智能”创新开放平台等企业和机构,谋划建设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平台,促进源头创新、孵化育成、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集成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人工智能+”交叉创新平台,开展金融、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领域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技术转化落地。(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四)实施特色重点场景示范打造行动,增加场景供给

增强城市场景供给,突出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三大特色应用场景示范,打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以及智慧旅游四大重点应用场景,以应用带动集成,牵引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形成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成都创造、成都转化、成都输出”的发展模式。

9. 打造三大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应用场景。结合成都优势领域,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为突破口,形成10个以上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应用场景,催生爆款产品、解决方案和重大创新产品。

智能空管。加快建设中国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重点推动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民航二所协同打造基于5G的无人机云管控平台,搭建规模化无人机智慧空管技术应用示范场景,探索无人机智慧空管解决方案、规范和标准。推进川大智胜、611所面向成都双机场开发管制指挥安全监控系统和低空监视与服务系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低空空域场景的分析及应用,打造“智能运行、高效安全”的低空空域,树立全国智能低空空域管理应用示范标杆。(责任单位: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金牛区、双流区政府,市科技局)

普惠金融。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强化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力度,延伸金融服务链条,提高融资效率,构建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创通、盈创动力、农贷通、天府融通、创富天府等平台功能,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设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沙箱,通过智能算法模型,融合多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对地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预警,提升跨地域、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以信用中国(四川成都)、市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天府信息通等为载体,实现依法与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共享共用信息数据。依托新网银行,基于神经网络、决策树、随机森林、XGboost(极端梯度提升)等算法和技术,构建风险模型体系与资金适配模型体系,开展技术应用示范。(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

智慧医疗。加快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电子科技大学“三医+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国家中医智能装备研究院建设,在医疗领域中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关键性、前瞻性技术攻关,推进智能诊断、远程诊疗、智能理疗等智慧医疗领域研究与产业化。推进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全域成都医联工程、华西医学大数据中心、四川省健康医疗大数据(温江)应用基地和成都医学城大数据中心建设,助推健康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评价等综合创新服务应用。在三级医疗机构探索推广智慧医院建设、云服务模式、AI诊断平台应用和远程诊疗系统,支持医疗机构试验试用智能导医分诊、智能医学影像识别、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等新手段、新模式,推进健康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提高诊疗效率。(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卫健委)

10. 打造四大具备比较优势的重点应用场景。结合成都发展需求,打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四大重点应用场景,培育以行业融合应用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

智能制造。扩大数字化智能工厂推广范围,重点打造“汽车+”新经济生态体系及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汽车+”新经济产业形态。加快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产业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建设,实施二环路高架桥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等项目,提供面向自动驾驶、智能辅助驾驶、5G车联网应用等高端测试场景。加快佰才邦5G智能制造集群项目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4G/5G云化和开放架构通信解决方案创新生态。(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经信局)

智慧交通。实施特大型城市智慧交通治理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城市级智慧交通车路协同示范应用系统等项目建设,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有效配置利用交通资源,提升交通管理效能。依托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行系统领域开展新一代全自动运行列车控制技术研发,在轨道交通智能巡检应用领域推广地铁弓网智能巡检等应用,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智能化控制和监视水平,推进轨道交通智能巡检应用示范。建设智慧无人铁路港,全面提升国际铁路港枢纽能级。(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交通运输局)

智慧农业。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推动建设“高新技术应用示范、人工智能农业场景展示、数字农业场景呈现、高端研学、生态休闲深度体验”等“五维应用场景”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区,推动建设新津天府农业博览园等数字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润地大邑县智慧农业产业园、天府现代种业园智慧园区、数字农场—成都(温江)五新数字农业科技园,支持构建涵盖农业云平台管家、物联网监管、农产品追溯、现代农业研产销一体化平台,打造智能化农业服务体系。(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农业农村局)

智慧旅游。加快建设大邑县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等平台,积极开拓智慧出行、智慧导览、智慧购物、智慧环境管理等应用场景,推进邛崃市智慧旅游暨平乐古镇·天台山智慧景区、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智慧景区漫游等项目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文创娱乐融合发展,打造浸入式体验文旅项目;推广景区中使用无人驾驶、智能成像、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加快建设智慧景区,基本实现景区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文广旅局)

(五)实施社会治理智能化行动,助力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智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智慧社区建设等领域,开展长周期的社会实验,探索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行水平、加强政务协同与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智能应用力度,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11.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城市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治理能力。加快构建以“城市大脑”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管理运行和指挥调度体系,建设成都高新区智慧治理中心、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信息管理平台,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深化语音及声学、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知识表达及推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软件)等技术在12345市长热线等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实施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等项目,加快图像识别、智能成像、物联传感、智能预测等技术在公共安全监控、安全运行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城市智能防控能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有序运行。实施成都市工地扬尘监控及建筑垃圾运输处置信息和监管平台等项目,加快检测和作业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分析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委社治委、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委网信办)

12. 提升智慧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升级“天府市民云”智慧化功能,打造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政务智慧服务平台。推动语音及声学、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知识表达及推理、RPA等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智慧应用平台以及绿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网络理政办)

13. 大力发展智慧社区。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推广为契机,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提高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水平。围绕社区智慧安防、社区智慧养老、社区智慧生活,开展5G全息智慧平安示范社区建设,构建社区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多维信息动态感知体系。推进建设中法成都国际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示范项目,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远程养老监护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建设“数智中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成都医学城智慧平安小区等项目,打造嵌入式社区智慧生活平台样板。(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委社治委、市网络理政办、市卫健委)

(六)实施政策环境优化行动,激发创新活力

建设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

14. 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通过不断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政策,逐步实现教育、交通、环境、医疗等政务数据通道全面打通。制定数据资源开放和清单机制,基于可公开政务数据与行业数据的开放共享,以及成都市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服务平台等专业平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示范效应,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支持在蓉企业获取互联网支付许可等基础数据类资质,支持已具有相关资质、行业级数据的企业在蓉设立全国总部或区域总部。(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15. 强化政策先行先试。加大对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支持政府重点工程、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采购使用创新产品。拓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供给渠道,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项目纳入城市机会清单,开展“AI+场景应用”具象化工程示范,探索开展“揭榜”攻关。支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按照市场化机制搭建各类商业领域数据处理、信息交互和面向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建设人工智能训练和测试公共数据集和测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在用户大数据分析、风险控制、资产配置、投资顾问等方面开展融合模式创新。(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16. 深化体制机制探索。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场景试验,创新试验区建设多主体合作机制,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按照包容审慎的原则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开放包容多元创新创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和法治监管体系,鼓励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信息安全、隐私保护、道德伦理、法规制度等研究。探索形成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行业规则和标准规范并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推动行业应用、数据流通等机制创新,实现对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的全流程监管。鼓励开展无人机飞行相关的财产保险、三者责任险的评估、理赔等体系研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

17.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人工智能集聚发展。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强与重庆的对接合作,推动成渝地区人工智能试验区联动,协同攻关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共引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联合举办高规格行业展会、论坛和创新创业赛事,共同分享智慧经济、智能社会发展的市场机会,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理布局、有序分工。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契机,打破数据、技术、政策等壁垒,推动应用场景互联互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网络理政办)

四、保障措施

18.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成都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市级部门、区(市)县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

19. 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市级和区(市)县联合实施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项目和平台建设资金支持,对获得国家立项的项目给予相应支持。加大对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和融合应用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先行投入开发人工智能“硬核科技”创新产品,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鼓励龙头企业以“众创、众包、众筹”等开放创新方式整合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支持“一核一区多园”在产业功能区科创空间布局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的创新场景实测、商业模型验证、市场前景评估,可给予项目成本15%、最高200万元资助。发挥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新经济天使投资基金的作用,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企业融资支持。(责任单位:有关区(市)县,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新经济委)

此方案自2020年12月10日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止。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