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各区委、政府,市直各单位,各驻淮单位:
《淮北市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淮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12月1日
淮北市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质量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根据《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完善质量治理机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定位,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
到2025年,产品、工程、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淮北品牌影响力更加彰显,新兴产业质量竞争力更加强劲,区域质量发展更加均衡,质量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质量治理效能更加显著,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质量强市建设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显著下降。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建成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稳步提升,推出一批品质工程、百年工程,公共服务满意度大幅提高。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市场信誉好的淮北品牌,争创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实现突破。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围绕新兴产业建成一批高水平检验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
类别 | 全市“十四五”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 2025年 | 属性 |
产品
质量 |
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 | 98 | 约束性 |
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98.5 | 约束性 | |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95 | 约束性 | |
消费品质量合格率(%) | 93 | 预期性 | |
服务
质量 |
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 | 81 | 预期性 |
消费者对消费环境总体满意度(%) | 85 | 预期性 | |
工程
质量 |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 100 | 预期性 |
星级绿色建筑占比(%) | ≥30 | 预期性 | |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 | 100 | 预期性 | |
国省干线公路工程质量合格率(%) | 100 | 预期性 | |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程质量合格率(%) | 100 | 预期性 | |
水利建设项目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 | 100 | 预期性 | |
品牌
建设 |
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个) | 1 | 预期性 |
市政府质量奖(个) | 27 | 预期性 | |
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个) | 3 | 预期性 | |
“皖美农品”企业品牌(个) | 5 | 预期性 | |
“皖美品牌”示范企业(个) | 25 | 预期性 | |
“食安安徽”品牌示范企业(个) | 35 | 预期性 | |
质量
基础 |
安徽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个) | 1 | 预期性 |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 135 | 预期性 | |
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项) | 100 | 预期性 | |
各类质量认证证书(张) | 3000 | 预期性 | |
质量
监督 |
重点监控目录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农产品和食品检验量(批次/千人) | 5 | 约束性 |
到2035年,质量强市建设位居全省前列,质量标杆城市创建取得明显进展,质量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一)突出质量发展创新赋能。聚焦铝基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等现代产业链条,精准对接省十大新兴产业,细化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标建设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速铝基新材料应用拓展,推动煤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功能助剂、药物中间体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大力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鼓励龙头企业布局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构建从设计、研发到制造、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发挥省市创新平台优势,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依托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等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质量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重大颠覆性技术研究。在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新能源、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装备产业、绿色食品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研制在线检测等关键质量装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激活质量创新活力,加速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为固定配合单位)
(二)突出质量发展绿色导向。鼓励企业对标能效标杆,培育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开展能效标识监督检查,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严格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大力推进制造绿色体系建设,每年新增绿色工厂3家以上。积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领域标准研制和实施。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引导绿色消费。(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
(三)突出质量发展造福人民。实施“放心消费在淮北”行动,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街区(商圈、市场)、行业、乡村及县(区)创建活动。探索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制度,大力推行线下7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提质扩容。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落实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进消费维权服务站及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建设,按照国家部署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引导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建立健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效衔接。(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三、构筑产业质量竞争优势
(四)筑牢产业基础质量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产业基础质量跃升,制定并实施重点项目三年滚动计划,每年滚动实施6个以上“工业强基”项目,突破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品和技术,谋划储备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促转型、增动能的重大项目。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加快推动银邦科技、中基电池箔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强化产业带动能力。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第二气源省级天然气干线管网、工业供热管网等项目落地,补齐短板弱项。实施一批民生项目,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围绕新产品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验证等共性需求,指导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全链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实施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打造“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提升工程,构建淮北特色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以上。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质量提升工程,加速新兴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推动煤炭、电力、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引导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瞄准产业高端建链,围绕优势产业补链,着眼既有产业强链。以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新能源、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装备产业、绿色食品和生命健康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一批上下游配套紧密、高效的优势产业链。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推动服务业质量升级,到2025年新增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8个以上。开展数字赋农行动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做大做强做优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形成质量竞争优势突出,区域性影响力较强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立产业集群“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提升机制,建设一批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在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新能源、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装备产业、绿色食品和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高水平打造标志性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促进区域质量协同提升。坚持全域提升与重点突破并重,创建一批质量强县(区)、质量提升示范区。推动濉溪县打造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化基地、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支持相山区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建设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支持杜集区建设矿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支持烈山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培育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和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支持淮北高新区围绕陶铝新材料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及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煤化工园区产业联动,建设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新兴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标准领航计划。聚焦新兴产业,瞄准国际质量前沿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加大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力度,增强质量竞争力。支持参与、主导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制修订,为新兴产业参与全球质量竞争创造有利环境。
—— 实施创新赋能计划。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攻关行动,解决一批制约新兴产业质量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产品可靠性水平。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试验验证等功能性平台,提升新材料产业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加强国家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建设。支持超前布局氢能与储能、人工智能等若干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优势产品。
——实施管理增效计划。推动新兴产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推进质量大数据集成应用,建立质量信息联通和共享标准,推进质量管理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发应用新型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
——实施“四个一”质量提升行动。濉溪县重点抓好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等产业质量提升,相山区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等产业质量提升;杜集区重点抓好矿山机械等产业质量提升,烈山区重点抓好电子信息等产业质量提升;淮北高新区重点抓好陶铝新材料等产业质量提升,煤化工管委会区重点抓好现代煤化工等产业质量提升。
四、加快产品质量创新升级
(八)加快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升级。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充分发挥淮北悠久的粮食生产优势和特色食品优势,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精深加工,打造“淮优”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全面构建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生产体系,着力打造立足安徽、深入长三角地区、面向全国的网购平台和现代营销体系,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塑造绿色食品的淮北名片。着力提升淮北白酒、食品、乳品等市场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推动食品行业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变,加强智能装备引进和普及,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在食品质量管理和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应用,推进食品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土壤风险排查和整治,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种子试验室、检测室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十大攻坚行动。加快制定产业发展和监管急需的产品类和检验方法类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畜禽“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
(九)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鼓励高端定制和个性化定制,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每年认定“三品”示范企业1-2家。推动新兴消费提质扩容,打造更具优势的电商应用新体系,加快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实施外贸发展提升行动,提升出口商品品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推动工业品质量升级。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实施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每年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以上。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能力建设。完善“三首”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体系,每年培育首台套装备5个、首批次新材料3个、首版次软件2个以上。推进基础制造装备向高精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复合化发展,加强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先进农机等产品质量攻关。实施制造业可靠性“筑基”工程和“倍增”计划,加强企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运用数字智能技术提升可靠性。(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专栏2 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
——绿色产品。发展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农产品。丰富杂粮、生态大米等主食产品种类。发展蔬菜瓜果净菜配送、灌装食品。开发临涣酱包瓜、淮北麻鸡、临涣烧饼等传统特色食品和“乡愁”食品,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开发优质安全的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养生食品等,提升营养水平和科技含量。
——重点消费品。发展绿色、节能、高端家电产品,推进智能化家电研发生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加强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升级,发展智能办公、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软硬一体化终端产品,加快健康养老型智能家居产品设计开发。
——重大技术装备。依托煤机装备基础优势,发挥整机牵动作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提高成套设备与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制造水平,拓展核心零部件配套生产和煤矿安全控制数字化防爆电气产品,进一步拓展工程机械装备、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交通装备,形成“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总成—整机装配—生产性服务”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链,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延伸产业链,推动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引进基于工业互联网、智能感知、数字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端装备制造,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优势。
五、打造安全绿色优质建筑工程
(十一)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实施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开展红色工地、绿色工地、智慧工地、安心工地“四个工地”建设行动,压实各方主体质量责任,落实检测、监测、施工图审查等机构的质量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工程竣工永久性标牌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发包制度,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等全过程质量管控,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隐蔽工程实施举牌验收。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推行住宅工程质量保险。构建自建房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以信用评价为核心,开展日常监管和服务,建立差别化检查机制。加强标后监管,落实招标人现场管理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坚决打击挂靠和违法分包行为。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十二)推动建材质量提升。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应用,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再生水利工程砖、再生骨料等废弃资源再生新型建材,实现粉煤灰和煤矸石等煤电生产废料的高效利用,打造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开展新型墙体材料确认,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推动传统建材质量升级。指导督促企业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构配件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坚持建材“先检后用”,严格执行进场验收、见证取样和送检等制度,加大对重点建材的专项抽查抽测力度。开展重点建材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技术帮扶“巡回问诊”,促进行业质量提升。(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
(十三)打造百年精品工程。加快培育国内领先施工工艺技术的建筑企业品牌。完善标准体系和支持政策,鼓励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提高工程建设品质。加强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的全过程集成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先进工法,建设一批国家级优质工程。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星级绿色建筑占比30%以上。(责任单位: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
专栏3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升级工程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中的作用,推动各方主体、监管部门等协同管理和共享数据,打造基于信息化技术、覆盖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严格质量追溯。明确工程项目及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质量责任,严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建立施工过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加强施工记录和验收资料管理,推行工程建设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存档,加强对工程检测报告的监督检查,保证工程质量可追溯。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对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推进装配式建筑在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规范应用BIM等信息化技术,实现构件生产、运输、装配施工、运行维护等全过程质量可追溯。
——实施样板示范。以现场操作、视频影像、图片文字、实物展示、样板间等形式,展示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技术、施工要求,引导施工人员熟练掌握质量标准和工艺。按照“标杆引路、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确保实效”要求,实施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工程,推动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六、促进服务供给扩容提质
(十四)推动生产服务专业化。深入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有效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质量提升。加快培育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规划建设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京东物流园,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网络交易环节规范管理力度,引导新业态市场主体守法经营。推进贸易、物流和跨境电商企业在新兴市场共建共享海外仓。(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推动生活服务高品质精细化。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做大做强一批家政服务品牌。实施文旅精品建设行动。鼓励南翔云集和濉溪老城石板街等创建省级特色商业街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新城老城互动,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直播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每年培育限上商贸单位80家以上。到2025年,培育亿元以上商贸企业30家以上。持续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淮北”系列主题促销活动,积极参加全省网商大会,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菜市+15分钟超市”便民服务圈。(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林业局)
(十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优质化。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X24小时不打烊“自助办”服务机制。 推动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站)建设。 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和就业社保服务提质工程,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建设,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 健全市、县二级医疗质控网络,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签约率力争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教育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专栏4 服务品质提升工程
——开展优质服务标准建设行动。完善传统服务标准,制定新兴服务标准,到2025年制修订地方标准10项以上,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以上,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5个以上。聚焦暖民心行动重点领域,探索推行优质服务承诺、认证、标识制度,培育一批金牌服务市场主体和现代服务企业。
——推行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围绕安心托幼、快乐健身、便民停车、放心家政、文明菜市等领域质量提升需求,探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定期发布监测评价结果,改善群众服务消费体验。
——实施服务品质升级计划。引导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吸引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创建质量标杆企业。开展质量满意度提升行动,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推动生活性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新增徽菜师傅不低于0.3万人,新增家政服务人员万人以上。
七、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十七)激发企业质量创新活力。加快推进与中科大、安徽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优质创新平台。支持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与园区、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应用技术研发,研制先进标准,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力争实现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零的突破。建设一批以质量升级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质量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行动,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比对和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招募“揭榜挂帅”攻坚团队,每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推动中科大(淮北)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每年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实践基地7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每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全面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每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8%。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积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域内企业牵头协同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每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50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市场监管局)
(十八)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强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关键业务场景创新。依托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实施企业质量管理“领跑者”计划,开展争创质量标杆活动。推动“皖企登云”提质扩面,推动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企业标准总监制度,实施“大国工匠”行动计划。(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十九)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培育、传播、保护、利用四大行动,加强优势领域品牌培育,开展“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创建,引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推动“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开展“中国品牌日”等活动,借助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等平台推广淮北品牌,不断提高淮北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深化政企合作打击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专栏5 “质量品牌”创建工程
——开展品牌培育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健全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机制,创建一批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品牌。实施“食安安徽”品牌培育、认证和示范体系。创建一批“皖美品牌示范企业”“皖美农品”,实施“安徽出口品牌”认定,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鼓励产业集聚区以质量提升为先导,创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开展品牌传播行动。推进品牌旗舰店、专营店布局,鼓励品牌企业建设销售专柜、专营店和境外展示展销中心。开展淮北品牌传播活动,提升淮北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创新传播手段,提升品牌传播效率。开展淮北品牌海外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在海外市场使用自主品牌。
——开展品牌保护行动。建立健全品牌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三位一体保护体系,严厉查处假冒专利、商标侵权、侵权盗版、地理标志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惩处力度。引导企业健全品牌危机处理应急机制,推进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
——开展品牌利用行动。完善农业品牌评价体系,发布公益性农业品牌评价与发展指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鼓励开展商标质押贷款,支持品牌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动更多地理标志纳入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目录。
八、推进现代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加快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围绕食品安全、安全防护、医疗卫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实施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到2025年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135项。建设标准数字化平台,推广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聚焦新兴产业需求,加强质量共性技术攻关,争创国家铝基材料及制品质检中心和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等国家级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强化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建设。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和财政经费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保障。鼓励社会各方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十一)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深化质量、计量等技术机构改革,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驱动、高效开放的量值溯源体系。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企业标准总监制度。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强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二十二)促进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开放共享。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突出生态环保、健康、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强化标准支撑。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科学布局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为核心,以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人才培养等为延伸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互认。(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淮北海关)
专栏6 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提升质量技术机构能力。加快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产品质检中心规划建设,在食品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质量检验检测与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化、智能化计量器具研究应用,积极参与计量测试联盟。加快科研装备和实验室设施更新改造,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加强计量、标准化和合格评定应用技术研究。
——争创国家级、省级质量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大学、淮北矿业集团、安徽省陶铝研究院、安徽省铝制品检验检测中心等科研院所、质检中心,争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先进测量实验室、标准验证点等国家级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和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省标准化创新中心等省级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加强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开展标准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技术、产品安全评估等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创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以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为依托,加强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等要素统筹建设与协同服务,推进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向社会开放共享,支撑中小微企业质量升级,推动产业集群质量联动提升。
——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研究及预警应对工作机制,优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和技术服务,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九、推动质量共治共享
(二十三)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发挥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深化长三角等跨区域跨行业监管执法合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淮北海关)
(二十四)完善质量政策体系。健全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等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完善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制度,鼓励县区政府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发挥质量标杆示范效应。落实“三首”产品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企业提升质量、品牌培育等方面投入,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归集标准和范围的,依法依规落实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支持高校和技术院校设置质量相关学科,推动质量专业能力与新技术新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工作体系,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二十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创新质量监管方式,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精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互联网+监管”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新模式,健全“通用+专业”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机制,强化质量领域信用监管。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实现生产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查。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完善产品安全伤害监测体系。建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产品召回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探索构建电线电缆、电池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新产品、新业态领域试点开展质量安全“沙盒监管”。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商品、工程质量违法等专项行动。依托全省平台经济监管数据集中汇总库和安徽网监在线系统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提高监管效能。(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淮北海关)
(二十六)强化质量社会共治。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完善“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机制,推动社会各层面重视加强质量发展工作。支持群团组织、一线班组开展质量改进、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努力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链中培育一批青年岗位能手,积极推报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参加各类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质量诚信自律,推动行业质量进步。实施住宅工程业主开放日等制度,发动消费者参与质量社会监督等活动。强化新闻媒体质量宣传、监督作用。举办质量品牌故事大赛、质量创新技能大赛等,弘扬传统徽商诚信文化和现代安徽创新文化。加强质量文化主题设施建设,打造一批质量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提升全民质量素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二十七)加强质量交流合作。按照自愿、平等、合作、发展的原则,探索建立淮北市质量发展联盟,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和精益生产管理等质量管理模式,促进质量管理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动质量强市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质量联动提升、质量安全联动监管、质量资源共建共享。开展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建设。协同建设长三角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构建药品监管区域协作体系。发布跨区域旅游市场守信激励名单和严重失信名单,实现信用联动惩戒。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加强与沪苏浙、“徐州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对接,推动区域协同标准研制和实施。聚焦重点产业需求共建检验检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育国家质检中心等技术平台,联合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协同推进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参与国际性质量活动。开展贸易质量争端预警和协调,开展WTO TBT/SPS通报。(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淮北海关等)
专栏7 质量安全监管现代化工程
——加强智慧监管赋能。参与建设全省“互联网+市场监管”平台,整合各类质量业务系统,实现跨层级、跨条线信息联通、监管协同。完善涉企信息归集应用机制,强化与江淮大数据中心、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依法有效归集涉企信息。构建企业信用风险监测模型,强化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对企业风险隐患及时预警,推动监管关口前移。
——加强信用监管赋能。完善“通用+专业”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优化企业信用风险指标体系,实现对风险状况的精准分类。健全信用约束惩戒机制,建立失信惩戒响应和反馈机制,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加大失信约束力度。强化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引导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用承诺信息,强化社会监督。
——加强网格化监管赋能。加强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边界清晰、工作均衡、全面覆盖、相互衔接,优化设置监管网格,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协作、反应迅速的监管网格。厘清网格化监管职责,建立网格风险排查与管控机制,优化从网格检查、问题发现、信息上传、指令下达到执法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流程。
——加强重点监管赋能。制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每年对60种以上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做到“抽检一类产品,规范一个行业”。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提升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系列攻坚行动。实施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中药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和气瓶追溯体系建设,实施“阳光充装”。
十、组织保障
(二十八)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完善市质量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市质量发展、质量监管、质量基础设施等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十九)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等。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将主要任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积极研究配套措施,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推动有效实施。
(三十)强化考核评估。探索建立市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强县(区)创建等作为各县区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建立实施评估机制,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推进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