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印发

政策汇编 (7661) 发布于:2022-12-03 更新于:2022-12-03 来自: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项目申报

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十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根据《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和相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为引领,以推动十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为着力点,以推动“四新”经济培育壮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科技服务、软件服务、数据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平台经济等价值增值型服务业,优化提升供应链服务、现代物流、 新型专业市场、贸易服务等资源配置型服务业,积极壮大数字创意、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等城市功能型服务业, 实施集聚发展、融合创新、主体培育、品牌提升、双招双引、改革开放六大专项行动,做大产业规模,创新业态模式,提升辐射能级,打造特色品牌,到 2025 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赋能、跨界融合加速推进,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改善,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日益提高,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 1 万亿元。

二、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发展

  1. 科技服务。依托安徽创新馆,做大做强技术交易平台,培育一批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持续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支持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 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加快推进科大硅谷、中国视谷建设。到 2025 年,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 3%,新增新型研发机构 100 家以上。(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1. 供应链服务。围绕赋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数字赋能,突出融合互促,完善供应链网络,着力打造智慧高效、协同开放、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与链主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培育一批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支持建设一批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深入推进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力争到 2025年,规模以上供应链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超过 1000 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配合)
  1. 软件服务。做大做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长板,聚力突破工业软件等短板,协同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6G、区块链、元宇宙等软件信息服务新业态。实施“一市一园”建设计划,围绕各市优势产业和特色定位,实现 16 个市特色软件园区全覆盖。提升发展合肥软件园、马鞍山软件园等重点园区。支持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深入推进中国声谷建设,加快打造世界级 软件业地标。到 2025 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3000 亿元。(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配合)
  1. 数字创意。坚持龙头企业引领、融合发展深化、平台优化支撑、技术创新深耕、高端人才引培,聚力数字消费设备制造、广播影视设备制造、动漫游戏、新媒体服务、工业设计、影视演艺、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智慧文旅体育等主攻方向,不断推进数字创意产业提质扩量。加快建设合肥、蚌埠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进合肥、芜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合肥)基地等建设。到2025 年,实现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翻一番以上,创建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基地 10 家以上。(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 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广电局等配合)
  1. 金融服务。大力招引各类金融资本,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来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国元集团、徽商银行、华安证券、国元证券、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等省属骨干金融企业加快战略性机构布局,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者入股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各类非银金融机构。支持合肥申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进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扩容提质,推动黄山、六安等申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蚌埠申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形成总规模 2000 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畅通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建立十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团”。到 2025 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 5000 亿元。(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省财政厅、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保监局、安徽证监局等配合)
  1. 商务会展。培育一批本土总部企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投资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等。支持合肥、黄山等打造开放型国际会展之都,推动展览、交易、会议、节庆等融合发展。将世界制造业大会打造成为促进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开放交流平台,提升“天下徽商”圆桌会议平台能级。到 2025 年,全省可供展览面积超过 50 万平方米。(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财政厅等配合)
  1. 现代物流。实施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制定全省物流枢纽网络布局建设指引,提升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和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深入实施国家及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推进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重点冷链物流基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的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转运场站。到 2025 年,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达到 8000 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的比率降至 12%左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港航集团等配合)
  1. 新型专业市场。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市场,建设合肥 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集成服务基地,推动皖江地 区建设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商品采购集散中心,提升皖北皖西地区农副产品、中西药,皖南地区文化旅游特色商品等区域 性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地位。到 2025 年,培育年交易额超 1000亿元商贸枢纽型市场 3—5 家。(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等配合)
  1. 贸易服务。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易货贸易、汽车零部件保税维修(再制造)、 市场采购等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国际市场开拓活动,组织和支持外贸企业境外参展。实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三年倍增计划。支持使用和建设海外仓。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试点。“十四五”期间, 培育和建设使用海外仓超过 500 个,培育贸易双循环试点企业500 家。到 2025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1 万亿元。(责任单位: 省商务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合肥海关等配合)
  1. 节能环保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推动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集群。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费用托管、智慧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模式,重点发展节能咨询、节能诊断、节能监测、检验检测等服务。以智慧环保、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为重点,加快发展网格化监测服务、应急环境监测、区域环境治理、智慧监测检测分析、大数据平台等环保服务。推动发展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 鼓励“环境医院”“环境顾问”“环保管家”“环保超市”“环境绩效合同”等模式创新。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打造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综合利用平台。支持依托开发区等加快规划布局节能环保产业园,鼓励建设若干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联盟。到 2025 年,新建国家级节能环保类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 10 个以上。(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等配合)
  1. 人力资源服务。持续推进人才强省、技能安徽建设,提升中国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水平,建设一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引进一批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我省设立总部、区域总部、结算中心、运营中心等。到 2025 年,建设 10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 500 个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 100 家以上有核心产品、竞争力强、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十四五”期间, 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8 个以上。(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等配合)
  1. 数据服务。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企业。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促进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绿色 化发展。深入推进合肥、芜湖数字经济和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统筹省大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建设,支持合肥、淮南等地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到 2025 年,培育大数据企业 2000 家以上。(责任单位:省数据资源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等配合)
  1. 平台经济。实施平台企业引育计划,大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网络货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平台龙头企业,推动加快发 展、规范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扩容升级“羚羊”综合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培育引进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 联网平台 3 家以上,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0 家以上,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100 家左右。推动十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头部企业、配套企业和供应商 等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省。(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科技厅、省数据资源局、省 财政厅等配合)

三、实施集聚发展提升行动

  1. 高标准建设集聚区。结合各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搭建一批面向服务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集聚区品牌。组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联盟。“十四五”期间,新认定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150 家以上、集聚示范区 40 家以上。(责任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等配合)

 

  1. 增强开发区生产服务功能。引导各地开发区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制造服务业,培育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开发区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支持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开发区考核体系。力争到 2025 年,实现省级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全覆盖。(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等配合)

四、实施融合创新引领行动

  1. 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深入推进合肥经开区等国家“两业融合”试点。依托县(市、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专业化平台型 企业、引领性龙头企业等,推进一批省级试点。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互促共进,鼓励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等与企业联合探索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到 2025年认定省级以上试点区域和试点企业 100 家以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十四五”期间建成服务型制造示范企 业(平台)200 个。(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围绕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推进机械强农“三中 心两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农村电商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1. 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拓展物联、数联、智联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化 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模式升级。推动十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羚羊” 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反向定制(C2M)服务。(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省数据资源局等配合)

五、实施市场主体培强行动

  1.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 大专项行动,引导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升规入库,并比照工业企业给予奖补。开展高成长创新企业壮大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到 2025年,培育认定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100 家左右。(责任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 合)
  1. 建立完善重点企业白名单建立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重点企业“白名单”,每个季度动态调整。对“白名单”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定期与十大新兴产业开展供需对接,协调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物流保通保畅等困难问题。(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自然资源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配合)
  1. 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业商协会,加强服务业智库、品牌沙龙建设。深入推进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等联盟建设。到 2025 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至少组建 1 家省级商会、协会或产业联盟。(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省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六、实施皖美服务品牌提升行动

  1. 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快研究制订供应链服务、节能 环保、知识产权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检测认证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标准,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到2025 年,制(修)订服务业领域地方标准不少于 100 项,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不少于 20 个。(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等配合)
  1. 打造一批高端品牌。制定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技术规范,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 务品牌。支持企业参与长三角品牌展示活动。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创建,到 2025 年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评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 50 家左右。(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等配合)

七、实施“双招双引”扩量行动

  1. 落实双招双引推进机制。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 研究成立“双招双引”专班,编制“双招双引”工作方案和产业发展白皮书,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双招双引”路线图、施工图,创新招引方式,吸引更多项目落地。深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 编制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吸引各类人才广泛集聚。(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1.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牵引,每年选择 100个左右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展定期协调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和服务保障。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加快布局建设信息、科技、物流等基础设施项目,夯实产业招引和升级的基础支撑。到2025 年,生产性服务业累计投资 1 万亿元以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 合)

八、实施改革开放推进行动

  1. 开展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围绕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领域和环节,支持以县(市、区)级为主体,瞄准集聚发展、扩大开放、要素保障、平台经济等方面,开展省级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到 2025 年,形成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品牌 10 家以上。(责任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1. 着力扩大服务业开放。用好“一带一路”和国际贸易协会等平台,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推动安徽服务走向世界。发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引领效应,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快合肥等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合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以合肥高新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为核心区域申创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支持中国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申创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到 2025 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 800 亿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牵头,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九、保障措施

  1. 强化要素支撑。鼓励地方探索业态复合、功能混合、弹性灵活的用地出让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亩均论英雄”改革,遴选发布一批标杆企业,通过正面引 导提高用地效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融资备选库,推动金融 机构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地方金融监 管局配合)
  1. 优化发展环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困难行业纾困恢复发展,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预期。瞄准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重点,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优化省服务业 引导资金支持方向。支持各地采取“资金+基金”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信用环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
  1. 加强监测评估。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运行分析,研究建立重点行业赛马机制,推动各市遴选至少 1 个优势行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形成新突破。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统计监测方法,强化监测评估结果运用,做好预测预警和政策储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统计局配合)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