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

政策汇编 (6419) 发布于:2016-12-09 更新于:2022-06-16
项目申报

一、出台背景

201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我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八市纳入规划范围。长三角城市群定位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要打造成世界级、形成引领全国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强大引擎的城市群,这为我省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广阔空间,但我省与沪苏浙在经济基础、体制机制、一体化和国际化水平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此,为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精神,我们起草形成了《实施方案》。

二、起草考虑

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努力把握好“两体现、两突出”。“两体现”,一是体现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五个新”的工作要求。二是体现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两突出”,一是突出一体化,着眼于合作共建和一体化来谋篇布局,深度谋划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内容。二是突出国际化,国际化水平低是我省一个突出短板,要努力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国际化大通道大平台,培育国际化大都市。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设置了3大部分,约1.3万字。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和目标。第二部分为主要任务,包括合肥副中心城市、沿江发展带、产业创新基地、基础设施体系、开放新高地、生态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七项具体工作。最后一部分是保障措施。

(一)关于总体要求

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我省要树立全球视野,强化等高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以一体化为主线,着力加快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沿江发展带建设,打造国际产业创新基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安全保障,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加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总的目标就是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新兴增长极。分目标包括: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与沪苏浙衔接紧密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形成,大开放大合作新格局初步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

(二)关于主要任务

对应《规划》,《实施方案》聚焦政府职能,瞄准短板问题,突出共建共享,强化合作共赢,确定了七大重点任务。

首要任务是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把合肥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是《实施方案》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四都一枢纽”建设,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都、城湖共生的绿色之都、独具魅力的开放之都。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合肥经济圈内聚外合,向都市圈扩容升级。

其次是把沿江发展带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沿江发展带是我省精华所在,也是我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主体。要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带发展格局,加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设沿江生态廊道,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共建协调发展新机制,努力打造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经济繁荣、城镇密集的沿江发展带。

三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必须要有世界级的产业支撑。我省关键是通过创新提升产业链、产业贯通创新链,加快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要加快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以全球视野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式合作,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四是构建高等级、一体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对外贯通扩容至沪苏浙地区的东向交通大通道,完善多层次综合交通通道体系;对内完善以合肥为中心、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的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信息,完善区域一体化网络布局,建设集约高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能源,加快能源输送节点和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保障。水安全,加强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构建分区互联互通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供给风险防控能力。

五是构筑辐射全国、面向亚太的开放新高地。硬件方面,建设联通全球的开放大通道,推动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海、宁波等港口合作,加密延伸并双向运营合肥中欧国际班列货运通道,加强“空中通道”对接。构建国际化开放大平台,加快进境指定口岸项目建设,加大对跨境电商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的服务力度。引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软件方面,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集聚国际高端人才。

六是强化生态安全保障。一方面,推进“两屏两廊”建设,打造皖西地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和皖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淮河绿色生态廊道和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另一方面,强化环境联防联治,建立长江、淮河、巢湖等流域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加强皖江与江苏沿江城市联保共治,深化与沪苏浙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强化规划管控,加强沿江环境监管与风险防范。

七是推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产权、金融、土地等要素市场联动机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通过研究设立一体化发展基金、生态保护补偿、税收利益共享等形式,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建立多层次的政府沟通协调机制。

四、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最后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强化督促检查、营造舆论环境四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