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政策汇编 (1.6万) 发布于:2022-03-30 更新于:2022-03-30 来自: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项目申报

安徽省“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国家和省软件发展战略部署,提升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2019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1202亿元,在全国位次较“十三五”初期提升1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约30%。行业应用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占比结构不断提升,5G、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新技术、新模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亿元)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 421 618 802 1002 1202 30%
软件业务收入 259 341 456 669 784 32%
在全国的位次 16 16 16 14 15  

 

(二)优势企业量质提升,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科大国创、寒武纪等一批国际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十三五”期间,科大讯飞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软件企业数量达到538家,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16家。上市软件企业共计10家。在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活跃的“安徽力量”,2020年,“中国声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60亿元,入园企业1024家,顺利实现“十三五”期间双千目标,获评工信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技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荣誉。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软件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软件、软硬一体化终端产品研发创新成果显著,1000余款软件及软硬一体化产品走向市场,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100余款首版次、首台(套)创新软件产品。

(四)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产业生态稳步构建。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宿州市4个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合肥市持续推进中国声谷发展,创建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942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省产业规模的比重达78%。芜湖市建设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产业集中区,马鞍山市打造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中区,铜陵市构建智能交通应用软件集中区,相关集中区各具特色,构成了沿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集聚带。

(五)政策保障不断加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落实《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每年安排8亿元资金支持中国声谷发展。出台“三首一保”支持政策,支持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和保险补贴。软件行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贯彻落实,集成电路、数字经济、5G等政策,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全省软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然“规模小基础弱”,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5位,占全行业的比重不足1%;长三角地区排名第4位,与长三角省市差距较大。二是软件企业多以行业应用研发为主,基础软件、大型软件研发能力较弱,与制造业等融合深度不够,高质量转型发展任务较重。三是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部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软件园区建设基本“空白”。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一)国家软件战略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对新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谋划。2020年8月国务院颁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1年又出台了诸多配套政策。国家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产业格局重构为软件带来新挑战。各国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的竞争和博弈加剧。软件作为信息技术关键载体,保障其产业链、供应链的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和更高安全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和挑战。

(三)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为软件拓展新空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软件定义”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加快深度融合、加速软件化转型成为大势,软件能力已成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业软件应用范围和深度扩大,嵌入式系统软件已成为产品和装备数字化改造、各领域智能化增值的关键性带动技术,基于大型平台软件的生态构建已成为竞争制高点,软件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四)重大部署为我省软件发展带来新动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中国声谷的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中国声谷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部署,做出“加快建设软件园”安排,要求“大力发展工业软件”。重大部署与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与产业发展趋势深度契合。认真贯彻落实重大部署,将为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园区、质效、规模、企业等方面提升带来新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质扩量增效。提升创新能力,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集聚,增强赋能作用,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持续优化软件创新生态,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原始核心技术创新,加强重点产品研发突破,着力培养、引进高水平软件人才和团队,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围绕新基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信息消费升级等需求,提升软件市场价值,推动软件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安全可控。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应用能力建设,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及产业,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支撑能力。

协同发展。强化部省市协同,推动合肥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强化区域协同,推动形成全省软件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跨领域、跨行业协同,探索“产学研用金”合作,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每年培育、招引300户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3000家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

——每年培育100件左右首版次软件产品,评选10-30个“智能+应用场景”优秀解决方案。

——围绕各市优势产业和特色定位,建成覆盖全省16个地市特色软件园区,到2025年实现“一市一园”目标,形成各地产业集聚优势。

——持续推进党政军机关、金融、国防、特定行业国产软件替代和工业、农业、商业、社会领域软件定义重大应用。

三、产业布局

以合肥市为核心,沿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集聚带为依托,突出皖南,振兴皖北,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合肥市以争创“中国(合肥)软件名城”,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一城多园”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空间格局。突出城市特色,加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量子通信领域研究,提升合肥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政务办公、公共安全、电力、交通、教育、金融等行业应用软件和装备、家电、智能终端等嵌入式软件领域的优势,加快智能化和国产化升级,打造“智能+应用场景”示范应用;积极发展云计算、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信息加工与处理、服务外包和信息安全等信息服务业应用。

芜湖、马鞍山依托现有软件园区,不断提质增效,重点发展互联网平台、动漫游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云计算、物流信息等信息服务业;铜陵重点培育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消防、电子政务等特色软件产品;安庆市加快推进软件园建设,培育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沿江地区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推进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加快发展,努力建成重要的工业软件融合和信息服务领先的软件产业城市集聚带。

淮南、宿州依托资源优势,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目标,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云计算产业园建设步伐,实施精准招商,布局数据中心、动漫游戏、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产业。

黄山宣城市发挥文化旅游和优美环境特色,培育和扶持信息服务业,围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创意研发等新兴业态发展,建设一批特色软件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培育引进一批优势信息服务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信息服务业竞争力。

淮北市、亳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滁州市、六安市、池州市等其他各市重点关注有区域特色的软件产品开发和应用体验。加快软件人才培养,推动软件园区和平台的建设,提高并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抓住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契机,结合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基础条件,以国产智能应用软件和本地特色应用软件研发、应用为导向,尽快形成具有各市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四、重点产业与发展路径

做大做强长板产业

推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围绕智能语音、智能写作、量子智能、类脑智能等关键核心原创技术,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鼓励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框架研发,构建软硬一体的人工智能生态。着力培育智能办公、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链。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应用场景,企业研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秀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案例,促进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

专栏1  智能语音强链工程

加强语音前沿技术研发重点面向基于复杂场景的语音分离和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多语种多模态翻译、深度学习算法、知识图谱、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保持世界领先优势。

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发挥智能语音龙头企业赋能和带动作用,通过“龙头+配套”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推动智能办公、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优势产业链链长制建设。

打造“智能+应用场景”示范应用。重点围绕生产制造、民生服务、社会治理三大领域,在全省选取具备应用条件的单位,开展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办公、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公安等智能场景应用示范。

 

(二)聚力突破短板产业。

重点突破工业软件。支持工厂仿真、生产线仿真等软件研发创新,依托我省现有工业软件基础,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形成重点核心工业软件产品。面向数控机床、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需求,开展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系统研发创新。建设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平台,在军工、汽车、能源等行业和省属国有企业、高端制造企业等单位应用。

专栏2  工业软件补链工程

围绕我省工业软件发展基础及应用需求,集中突破一批工业软件产业链短板和缺失环节:

设计仿真系统软件。聚焦产线仿真(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部署攻关任务。

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依托我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生产厂商和EDA软件开发企业开展上下游联合技术攻关,不断验证、优化工艺水平。

工业控制软件。聚焦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控制系统软件研发和适配迁移,加快产品在重点工业企业的集成应用。

    运营管理软件。支持企业资源计划(ERP)、 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研发和应用。

 

(三)协同发展信创产业

以中国声谷为“一体”,合肥高新区和经开区为“两翼”,持续推动信创产业发展。引进培育更多关键元器件企业、整机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中心等主体。推动信创产业链企业联合第三方测试、评测、验证机构,建好安徽省信创适配验证中心,打造信创适配体系。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更多信创软硬件产品。

专栏3  信创产业聚集工程

完善适配验证体系建设。开展软件、硬件、应用和服务的一体化适配,逐步完善技术和产品体系。依托省信创适配验证中心,争创国家级云适配验证基地。

打造信创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国产整机制造、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研发、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等信创各领域领军企业、科研团队和技术骨干,依托中国声谷打造上下游融合、协同发展的信创产业发展格局。

建设安徽省信创应用生态。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高端品牌,推进我省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拉动本地信创产品开展更大规模的应用适配,建设安徽省信创应用生态。

 

(四)加速培育新兴业态

支持基于微服务模式的小程序、轻应用等新型轻量化平台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视频直播、数字服务、在线办公等新型服务共享平台建设。依托我省在交通、电力、色选、医疗、教育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基础和优势,深入挖掘应用需求,推动智能应用软件研发创新。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业、工业互联网服务业,以及5G/6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业态服务业。

专栏4  新兴业态创新工程

云计算服务业创新。支持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推动皖企登云提质扩面。

大数据服务业创新。推动全业务链数据的实施采集和全面贯通,发展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积极争取国家级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

工业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加快推动5G相关应用场景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研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平台化、服务化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业APP创新生态,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和工业APP典型应用案例。

区块链业态创新。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区块链智能合约、数据加密、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研发。鼓励企业打造一批面向金融、保险、物流、合同、公共服务和数字版权保护等领域的区块链应用。

元宇宙业态创新。支持企业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引擎、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引导企业积极布局元宇宙新兴业态,开展元宇宙平台建设,加速数字技术融合赋能实体经济。

 

 五、重点任务

(一)软件铸魂技术攻关行动。

开展软件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着力实施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创新、工业软件主导产品创新、工业企业应用软件模式创新等三大任务,建设全省统一的安徽工业软件创新应用公共平台。支持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原始技术创新,通过公开揭榜挂帅的机制,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围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操作系统、数据库、浏览器等基础软件开发。

  • 产业发展载体建设行动。

大力推进软件名城名园建设,支持合肥争创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支持重点园区培育和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各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加快谋划和建设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软件孵化园、众创空间、特色软件产业园等,加快软件产业园的办公场所、人才公寓、产品展示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园区软件企业发展,依托本地特色技术、应用场景或主导产业优势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首位产业培育,积极谋划双招双引项目。各市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开展创业团队培育。各市软件产业园创新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

专栏5 “一市一园”建设工程

指导各市软件建设多层次软件园区,到2025年,全省16个市至少新建一个软件产业园,并快速取得产业集聚发展实效。

合肥市:重点依托中国声谷建设中国软件名园,支持高新区、经开区等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建设各具特色软件产业园。

淮北市:依托科创中心,打造双创基地,建设大数据为特色的软件产业园。

亳州市:建设浪潮软件园,重点面向系统集成、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和软件研发应用等4大培育方向。

宿州市:依托未来科技城,采取“园中园”方式建设宿州软件产业园,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和区块链等。

蚌埠市:以中国(蚌埠)传感谷为核心建设软件园,主要发展人工智能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工业互联网软件、传感器和硅基配套软件。

阜阳市:依托阜阳市互联网+创新创业综合示范区、颖泉5G智慧产业园、阜合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加快建设软件产业园。

淮南市:利用高新区“双创”综合服务中心和“江淮云”、“智慧谷”产业平台拓展建设软件园,打造大数据应用生态高地。

滁州市:建设琅琊区软件园,重点发展工业软件、信创软件、人工智能应用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等。

六安市:以六安总部经济基地为核心,发展信息服务、安防系统集成、智能交通、环保监测等,建设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生活、企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和创意产业园。

马鞍山市:全力打造马鞍山软件园,以软件研发、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外包等为主导,全面推进软件园各分园项目建设和提升改造。

芜湖市:重点引进和培育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和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平台服务企业,全面构建“互联网+数字经济”新业态。

宣城市:推动建设宛陵科技城,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吸引长三角等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入驻。

铜陵市:打造铜官数谷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园区),以发展数字经济为主线,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为重点,包括软件开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游戏开发等。

池州市:在皖江江南产业集中区内,建设池州市软件园,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移动互联、数字文化、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安庆市:在安庆市筑梦新区主园区内建设安庆市软件孵化园,重点培育发展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信息服务和面向新基建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服务。

黄山市:依托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文创小镇,建设黄山软件园,抢抓融杭接沪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对接深圳、上海、杭州、合肥软件企业和人才,重点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系统集成等产业。

 

(三)中国声谷创新发展行动

紧盯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的发展定位,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加速智能语音向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拓展延伸,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继续保持和拓展我省智能语音技术全球领先优势,到2025年中国声谷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入园企业达到2500户。抢抓中国声谷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四)国产软件重大应用行动。

统筹推进国产软硬件产品的应用开发适配和系统迁移改造。推进国产软件在党政军办公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软件应用。协同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中的国产软件应用,培育包括方案设计、产品造型、标准和规范应用、工程实施、测试验证、运维保障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能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解决方案。加强产品宣传推介和应用对接,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五)软件企业主体倍增行动。

引进一批中国软件百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等知名企业。支持一批规模较大、技术领先、在细分领域处于前列的企业快速成长,培育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及行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骨干企业通过重组、并购、上市等多种手段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初创企业,按照“双创团队—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路径,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式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创业创新培育、双招双引、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企业信息服务业务分立等措施,加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培育。全省软件企业数量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

(六)软件定义融合创新行动。

深化软件定义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应用。加强软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强化软件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的核心支撑,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向互联网+现代农业需求,支持研发农业生产、经营、流通、销售、溯源等相关应用软件,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面向金融、商务、物流、仓储、运输等智能化发展需求,创新发展相关软件产品和服务平台,促进服务业智能化发展。发展面向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社区等领域软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信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围绕企业数字化管理咨询、一体化集成、智能运维等,推动信息服务企业完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更好支撑工业制造、乡村振兴和社会重点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需求。支持平台型企业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服务能力,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业务上云、设备上云。进一步扩大升级信息消费。聚焦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智能家居、食品溯源、教育、娱乐、农村电商等领域加快提高软件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培育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和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举办信息消费大赛、城市行、体验周等活动。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推动重大政策、重点工程落地。完善规划任务落实调度、考核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开展年度实施的跟踪评估,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统筹利用省级财政资金渠道加大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软件产品研发、适配和应用。落实支持首版次软件发展政策和软件行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优惠等政策,支持软件企业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鼓励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软件发展。

  • 着力推动“双招双引”。

梳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产业链图谱,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探索与业内知名中介机构、招商顾问、科研机构等合作,借助其资源丰富、信息灵通、渠道快捷、针对性强的优势,开展委托招商。

(四)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合肥校区)等高校建设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鼓励省内高校设置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创等前沿领域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实训基地。鼓励各市研究出台并落实好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开通高端人才绿色通道,加强高端软件人才引进。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机构作用,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载体建设,推动标准、投融资、产权交易、价值评估、测评认证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各类软件园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在项目孵化、技术提升、政策咨询、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精准服务体系。

)深化国际开发合作

支持省内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参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模式提升技术能力。加强“一带一路”产业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建立完善海外运营机构、研发中心和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标准等领域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