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卡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重要一环,如今已进入提速阶段。从正向技术研发,到整车制造布局,再到海外市场开拓,国内多家重卡新势力品牌正加速驶入“市场”。
其中,安徽苇渡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苇渡科技)动作频频,引人瞩目。2024年3月,苇渡科技推出了首款纯电动重卡、首款氢燃料重卡和新一代全线控底盘,2024年4月完成了1.1亿美元,并且在2024年7月,报道显示苇渡科技即将完成2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其中比利时主权财富基金的参与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自2022年5月成立以来,苇渡科技已完成了5轮融资,比利时主权财富基金、金沙江创投、方源资本、云启资本、合肥创新投资、荣庆物流等均是其背后投资人,其融资金额和速度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重卡新势力品牌。
36氪注意到,这些融资均与苇渡科技创始人韩文紧密相关,韩文毕业于威廉姆斯学院,获得过数学、经济学和西班牙语学士学位,并拥有斯坦福大学的MBA学位。在创办“苇渡科技”之前,韩文在对冲基金桥水基金、金沙江创投等投资机构工作过,曾参与对智加科技等企业的投资。
丰富的学习及工作经历让韩文不仅熟悉国际资本市场,而且对电动重卡制造以及自动驾驶等有比较深入的认知。
韩文告诉36氪,电动重卡(编者注:新能源重卡的子类别)之所以能够物流运输行业的热门选择,主要原因是电动重卡能通过降本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并能有效减少气体排放,实现环保价值。从技术上看,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高效的驱动电机以及智能化车辆控制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也使得苇渡科技的电动重卡更经济、更环保,也更安全。
作为国内一家星光闪耀的重卡新势力品牌,苇渡科技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哪?为什么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新能源重卡能够为大家带来怎样的益处?近日,苇渡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韩文接受专访,就电动重卡的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36氪:您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投资机构工作,为什么会选择新能源重卡这个赛道?创办苇渡科技的契机是什么?
韩文:我做卡车挺久了,在自动驾驶行业也做了4年,加上在投资机构的经历。这些工作经验能让我更了解目前行业的趋势以及全球各地客户的需求,就有点动心,觉得自己可以造车以及应该造车。
想造车,是因为我做过自动驾驶,对重卡也比较了解。可以造车,是因为我有一个好的搭档陈皓利,他在大运汽车工作了13年,总共做了20万台重卡的总量,拥有丰富的造车经验,他也想做新能源平台。
2022年3月22日,我们刚开始创业做电动重卡时,上海市还在封城,无法出门,而我们的创始团队在合肥开始办公,6月份的时候上海解封,我和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见面,当时在一个会议室里就可以开全员大会,现在国内团队和国外团队加起来约有150人,业务覆盖国内、欧洲、美国、澳洲、新西兰等四个大洲的多个国家。
36氪:我们了解到,苇渡科技选择的是一条轻资产道路,产品设计研发亲自操刀,生产交由整车制造企业联合生产,为何选择走这条道路?
韩文:整车制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初创公司需要有敬畏之心。我们在公司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去盖厂房,比如盖一座工厂至少需要两年半时间,假设苇渡科技自己做,现在才盖好厂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做研发,无法兼顾这么多事情。
除了此前提到的江淮重卡合作,苇渡科技还和南京、苏州的企业合作。我们首先会量产的是苏州金龙制造的车,11月份交付第一批,这也符合我们2022年初定下的2024年底SOP的目标。此外,苇渡在比利时和美国都有自己的WMI(世界制造商识别代码)。所以,苇渡科技走的不仅是轻资产模式,也是“多”资产模式。
36氪:做联合生产,双方在磨合上有没有什么问题?
韩文:首先作为初创公司,苇渡科技做的是新车型,初期产量比较小,早期很难让主机厂特别专注服务你的某一款车型。
其次,从制造上看,苇渡科技的电动重卡第一排只有一个驾驶员位置,这与传统卡车不一样,你想让主机厂把它的生产线改成你想要的,是不太可能的,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再次,合作方的产能不可能全部给苇渡科技使用,主机厂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流程,因此苇渡科技会有多个联合生产商。
36氪:目前来看,哪家联合生产商会交付得更快些?
韩文:苏州金龙快一些,一是苏州金龙做出口比较多,合作方包括欧洲顶尖的斯堪尼亚,经验丰富;二是电动重卡和大巴制造的工艺和流程接近,苏州金龙可以更柔性地帮助苇渡科技生产,实现小批量、快速交付。
36氪:此前在乘用车上,有品牌使用油车底盘来开发电车整车,在结构、散热、性能等方面存在一些槽点,请问在新能源重卡研发上,是否也存在一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韩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油改电的车并不是一无是处,轿车也有很多油改电的车,比如奔驰EQE。具体到重卡来看,如果做短途行驶,可以制造油改电的重卡,但如果做长续航的电动重卡,就需要重新设计底盘。
在结构方面,苇渡科技在设计的时候,就会将传统重卡的边梁式底盘架构改掉,制作一个新的中字型“骨架”来放置电池。同时将第一排的座位由2个改成1个,副驾驶移到后排,因为这样的设计才能让风阻更小,达到了0.2755的风阻系数。
36氪:在研发电动重卡架构上面,与竞品相比,苇渡科技的核心优势在哪?
韩文:首先续航是最远的,苇渡科技的电动重卡在满电、满载49吨的情况下,续航达到了670公里,并拥有1400匹马力,性能方面超越其他品牌的电动重卡。
其次,单公里的电耗也优于所有已知的重卡,包括特斯拉。我们知道,电量足且省电,续航才会更好,经济效益也会高些。
36氪:苇渡科技电动重卡的价格是怎样的?
韩文:苇渡科技的电动重卡在国内和海外都是高端定位,在海外定价25万美元起售,在海外高端车中,我们的产品属于性价比最高的。
36氪:今年8月以来,您一直在欧洲出差,是否与苇渡科技布局欧洲市场有紧密联系?为什么苇渡科技会选择深耕欧洲市场?
韩文:苇渡科技深耕所有的高端市场以及付费意愿强的市场。比如,我们在欧洲、北美、澳洲等地区都推广电动重卡。这些地区的客户运输体量比较大,并且高端客户付费意愿强。
相比于北美地区,欧洲市场的优点是对中国企业、中国汽车比较友善,同时重视研发,产业链也完整,所以你要卖电动重卡,就要去欧洲,这就像你想打篮球,就要去NBA,要去最高水平的殿堂学习,也适当地去“踢馆”。
36氪:重卡行业面向的客户更多是B端用户,尤其是转换成本高的大B端客户,而B端市场更注重商业间的合作,即以企业为主体的交易关系和长期合作。苇渡科技如何去抢夺这个B端市场?
韩文:我不太认同“抢”这个词,因为电动重卡是一个新需求,有新需求就有新机会。与其说“抢”业务,不如说是抢夺用户的心智。
此外,电动重卡是一个重新起跑的机会,如果传统车企跟不上这个步伐的话,苇渡科技会先抢占位置。因此,“抢”是抢先,而不是抢走人家已经有的生意。
36氪:苇渡科技目前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韩文:苇渡科技的很多客户都是国外企业,比如来自法国的迪卡侬、来自德国的威图、来自澳洲的嘉民集团等知名企业。我们计划2027年能做到1万台电动重卡。
36氪:科技进步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您认为电动重卡具体能给大家带来哪些益处?
韩文:一是环保,二是经济,三是更安全。电动重卡本质上是一款更安全的产品,因为它更好控制,更容易智能化。苇渡科技的车出厂就拥有L2自动驾驶功能,这个在传统重卡上是很难大量实现的。我们计划在2027年生产的1万台电动重卡,都是要上智能驾驶的。
36氪:讲到安全问题,苇渡科技在电池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韩文:在过去的100年中,卡车的技术没有太大的本质性变化。而电动车重心更低,防碰撞的空间更大,架构布局不一样,“五脏六腑”被保护得更好。
电池永远都有安全问题,要设计更多的保护结构,要做碰撞测试,去尽可能地保护电池。在温度方面,苇渡科技的电动重卡也有实时的温度监测,电池一旦过热,车辆会马上停下。
36氪:您下场造车已有多年,从投资人到创业者,您觉得身份转变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韩文:主要是责任问题,创业失败,创始人难辞其咎。同时,作为企业创始人,使命感更强一些。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