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阳光氢能方伟:为绿氢降本,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努力

(232) 发布于:2025-04-03 10:53:40 更新于:2025-04-03 10:53:40
项目申报

绿氢,作为“零碳氢气”,正逐渐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但是,制取绿氢不仅面临较高的技术门槛,也一直被成本扼住了咽喉。叠加上应用场景较为有限,这也导致绿氢的商业化受到了影响。

但是,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绿氢产业的市场不容小觑。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能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到2060年,我国氢能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20%。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将带动形成10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面对这一市场,政府以政策,企业用技术及产品,正在做大绿氢产业这个“蛋糕”。以安徽为例,早在2022年,安徽在《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就对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希望“在氢制备、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等重点环节,引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企业在发展中,也逐渐意识到,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产品是根本,但务实的商业模式,不断贴近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更是打破行业坚冰的武器。

那么,国内的绿氢产业发展到了哪个阶段?绿氢还有多少降本空间?制取绿氢的技术发展的如何?近日,与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阳光氢能)副总裁方伟对话关于绿氢产业的问题,以下为对话精编:

36氪:绿氢产业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安徽绿氢产业基础如何?

方伟:绿氢产业目前处于规模化示范阶段。阳光电源从2016年开始进入这个产业,早期是一两个小规模、应用场景单一的项目应用,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化应用,但仍处于示范阶段。

安徽的绿氢产业,从应用来看没有什么项目落地,也缺乏应用场景。但是从政策上看,政府会有一些针对氢能发展的政策,比如鼓励设立加氢站,但真正落实到绿氢层面上,还缺少具体性政策。

这可能与安徽在应用和消纳端不具备明显优势有关,因为绿氢需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而风光资源在三北地区(编辑注:中国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更占优势。此外,绿氢现阶段多与化工结合应用,而安徽此类场景较少。

36氪:在制氢领域,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技术突破,比如电解水制氢技术,请问碱性电解水制氢(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is,ALK)和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两种技术路线差异在哪?

方伟:制氢不止ALK和PEM两条技术路线,但从技术成熟度和供应链完善度来看,ALK相对成熟,适合规模化工业生产。

ALK在中国发展历史较长,技术成熟,供应链更完善,且成本相对较低。相同的规模,ALK的初始投资相比PEM要更低。如果在规模化示范阶段,企业更看重初始投资,因此ALK在规模化应用上更具优势。PEM则在技术参数、能耗、波动范围、体积和重量等方面表现更佳。

但从规模化应用和投资角度看,目前ALK更适合大规模应用场景,而PEM更适合分布式应用场景。因此,客户在选择技术路线时,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投资规模进行权衡。

36氪:我们注意到,国内大多数的绿氢项目会选择碱性电解槽,这是出于哪些因素的考量?

方伟:碱性电解槽单槽产氢量大,更适合大规模制氢,此外它的技术成熟度高,产业链上下游也比较完善。从国际视角看,我国碱性电解槽技术领先,已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化。

相比之下,PEM技术虽在国内有所引进和发展,但仍受到成本、技术等因素制约。因此,现阶段碱性电解槽技术路径更成熟,综合性价比更优。

36氪:在PEM技术上,如果我们想追赶上国际水平,需要多长时间?

方伟: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比如在国产膜方面,最初我们依赖杜邦等国外企业的产品,但近几年已经有了国产膜做备选。在采购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对比参数,而国产材料更具性价比,综合来看,其竞争力不容小觑。

鉴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我们在市场上成功运营的多个项目,在技术、资本、市场多重因素驱动下,PEM技术的发展速度会很快。我相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PEM技术会迎来突破。

36氪:目前绿氢的成本是掣肘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电解水制氢技术路径来看,请问在制氢层面还有多少降本空间?

方伟: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肯定还有一定的降本空间。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未来需要在规模化应用上实现突破,形成规模化效应。

同时,企业技术的进步对氢能成本降低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此外,这种技术进步不仅仅局限于单一企业,而应涉及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包括供应商的材料进步、设计优化等方面。

此外,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也至关重要。从上游的绿电价格到中游的制氢设备成本,再到下游的储运成本,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应用来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氢能产业的绿色溢价,让绿氢的环保价值能够得到更多的体现。

36氪:您是如何看待制氢设备进入行业整体进度?

方伟:阳光氢能是制氢设备供应商,目前主要客户群体是电力、工业、能源等国央企大客户。我认为制氢设备进入市场的速度符合我对这个产业发展的预期,既没有超前,也没有滞后。

目前,行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受到政策的指导和规模示范的推动,整体市场是在增长的。但这种增长并不是那种爆炸式的或者飞速的,而是稳步向前的。政策在不断地为产业指明方向,资本也关注这个领域,新的参与者不断增多,整体上看,这是一个正在向好的趋势。

36氪:安徽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供应链的支撑,需要企业拥有属地的“朋友圈”,阳光氢能大概是从什么节点建立朋友圈的?阳光氢能的定位是怎样的?

方伟:在氢能行业,我们称之为“氢友圈”,阳光氢能积极构建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网络。虽然安徽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氢能相关产业在这里还相对薄弱,因此我们不会局限于本地供应商,而是优选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为了推动行业发展,我们不仅作为需求方采购产品和服务,还主动帮助供应商提升能力,尤其是在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方面。对于规模较小、体系不完善的供应商,我们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达到我们的高标准要求。

此外,对于关键材料和技术,我们与供应商进行共建合作,包括联合技术开发等。我们相信,只有与供应链伙伴共同成长,才能确保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新的技术灵感,实现共同进步。总的来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供应链生态,为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6氪:目前化石能源制氢的比重占到70%以上,工业副产氢为补充,电解水制氢占比很小,您认为什么时候绿氢将成为主流的氢气来源?

方伟:这个时间节点不好说。在我看来,绿氢要成为主流,关键在于碳政策和成本两方面。

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特别是“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力度。为了达到深度脱碳,氢能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其减排价值必须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碳达峰阶段的到来,减少碳排放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这会加速氢能行业的发展。

其次,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很多项目集中在合成氨、化工等领域,国家也提出了火电掺氨燃烧等新方向,如果应用端能够进一步打开,技术持续进步,并且氢能的价值得以彰显,我相信这个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大咖薇聊

大咖薇聊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