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术语。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如月度、季度或年度)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的统计指标,是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核心数据之一。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5.6万亿元。
202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2.3万亿元。
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统计范围
(1)表内融资: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
(2)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3)直接融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4)政府债券: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5)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等.
2、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功能与意义
(1)经济晴雨表
社融增量可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活跃度与金融支持力度。例如,2025年一季度中国社融增量达15.18万亿元,同比多增2.37万亿元,显示政策刺激下融资需求回升。
(2)政策调控依据
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中间目标,社融增速需与名义GDP增速匹配,帮助央行评估资金流向与经济需求是否平衡。例如,2022年社融增速首次跌破10%,引发对经济活力的关注。
(3)结构分析工具
通过分项数据可识别融资结构变化。例如:政府债券主导:2025年前两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占比达47%,显示财政发力。
直接融资不足:甘肃等欠发达地区依赖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占比仅0.71%,反映市场化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