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包含哪些重要信息?

产业问答 (339) 发布于:2025-03-27 更新于:2025-03-27
项目申报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2025年修订版)已经2024年10月18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共5章37条,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国务院为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制定的重要法规,其中有以下值得注意的要点:

一、工作机制与责任划分

1、责任主体与原则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确立“支付主体负责、行业规范自律、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款项支付工作负总责。

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如工信、财政、住建等)按职责分工协同监管,行业协会需引导大型企业履行支付义务。

2、企业规模界定

中小企业依据国务院标准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合同订立时的企业规模类型决定适用条款,中小企业需主动告知其身份。

二、明确付款期限,严控支付条件

1、付款期限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付款期限作出严格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自货物/服务交付后30日内支付,合同约定最长不超过60日;大型企业最长付款期限为60日,不得以第三方付款进度或验收拖延为由延长。

例外情形:若交易存在部分争议,无争议部分仍需及时支付。

2、非现金支付限制

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此类方式变相延长账期。

3、保证金规范

仅允许收取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民工工资四类保证金,不得限定现金形式,需接受保函等替代方式,并按时核算退还。

三、监督与法律责任

1、信息披露与信用惩戒

机关、事业单位需每年3月31日前公开逾期未支付款项信息;大型企业需在年报中公示,严重拖欠者将被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限制财政支持、市场准入等。

2、逾期利息与处罚

逾期付款需支付利息:约定利率不低于合同订立时1年期LPR,未约定的按日万分之五计算;对拖延支付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可责令整改或给予处分。

3、投诉处理机制

建立国家统一投诉平台,处理部门需在30日内反馈结果,最长不超过90日;严禁对投诉企业打击报复。

四、中小企业权益保障措施

1、融资支持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便利,并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在中小企业提出确权请求后30日内确认债权债务关系,助力中小企业盘活资金。

2、政策协同

审计机关对国有大型企业支付情况实施监督;国家将款项支付情况纳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营商环境评价。

五、修订与新增

1、修订背景

针对近年中小企业账款规模扩大、“连环欠”问题突出等挑战,强化制度刚性,细化部门职责。2025年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聚焦“付款难”堵点,通过禁止“背靠背”条款、优化检验验收规则、强化合规管理等措施,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法规。同时,新增的投诉机制与失信惩戒条款,使法律更具操作性和威慑力,为中小企业权益保障提供“硬支撑”。

2、新增内容

明确无争议部分款项支付义务;完善约谈通报制度,加大对拖欠行为的清理力度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费投稿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