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推出的《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实施方案》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助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总体目标
1、金融与产业深度绑定
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构建银企长期共赢合作机制,推动地方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形成“共育一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格局。目标是未来五年全省涉农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2、重点领域覆盖
聚焦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肉牛振兴计划、种业振兴、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等安徽特色领域,强化产业链金融支持。
二、核心创新机制
1、浮动利率定价模式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阶段动态调整利率:在产业初期设定优惠利率,成熟期适当提高利率,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银企共同成长。
2、“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协议”模式
商业银行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提供全方位业务合作,包括资金支持、资源共享、品牌培育等综合服务。
3、供应链金融创新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覆盖上下游小微主体,开发“脱核”信用产品,支持农产品应收账款、仓单、订单融资等短板领域。
推动评价体系从“主体信用”转向“数据信用”,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加强供应链风控。
三、数字化与科技赋能
1、乡村信息平台建设
推广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应用,运用隐私计算技术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整合政府公共数据提供智能化服务。
支持商业银行打造数字化平台,对接农机装备、高标准农田等数据,提升服务效率。
2、金融科技应用
推动“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试点,探索活体畜禽(如皖西白鹅)抵押贷款,利用耳标、射频识别技术加强贷后管理。
四、重点支持领域
1、特色产业链
肉牛产业:延长贷款期限(育肥牛2-3年、基础母牛3-5年),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
种业振兴: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定制融资计划,建立种业企业名单库,单设信贷规模并给予利率优惠。
预制菜产业: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广订单、仓单等动产质押融资,探索食品安全保险。
2、乡村旅游与古村落保护
推广“村落徽州”等“金融+文旅”模式,探索古屋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皖南休闲度假和红色生态旅游。
五、保障措施
1、政策协同与考核激励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运用再贷款、贴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对优秀金融机构给予激励。
明确考核机制,将金融支持成效纳入金融机构评价体系。
2、试点与推广
在部分县市开展农业设施确权抵押、现代设施农业贴息等试点,2025年前推广至全省。
安徽省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实施方案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供应链协同、数字化赋能及政策保障,旨在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推动乡村产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成长。